先秦币说
先秦时期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夏、商、周三代。周代分西周、东周。东周又分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一、先秦货币起源
货币是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中自发地从商品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先秦最早的货币是一种自然物。如:“海贝、石贝、骨贝、珠、玉、龟壳等”。它们是外来交换品,充当币材,是实物货币的早期形态。即是一般商品,又可以作为交换的媒介,具有一般商品与特殊商品的两重身份、两重性格。主要以贝类为主,称“天然贝”。在商、周以来均以“朋”为单位。
蚌币,长: 2.4cm 宽: 1.7cm 厚: 0.3cm。
骨币,长:2.4 宽:1.8 厚:0.5cm 。
陶贝币,长:2.4 宽:1.5 厚:0.5cm 。
贝币,长: 3.3cm 宽: 1.8cm 厚: 0.7cm 。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交换物品地域的扩大,特别是商代后期的青铜器铸造技术日益成熟、建筑工程、交通工具、纺织、酿酒等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手工业和农业出现了劳动分工。交换物品的地域扩大诞生了商人阶级,出现了铜铸贝币。铜铸贝因其摹仿自然贝币的形状,而得此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把有铭文的铜贝叫蚁鼻钱。
铜贝币,长:2.4 宽:1.5 厚:0.4cm 。
蚁鼻钱,长:1.8 宽:1.3 厚:0.4cm 。
商代后期不仅出现铜铸贝币,而以青铜铸的农业生产工具钱或“镈”在黄河中游地区出现,而这种农具也起着交换媒介作用,是以后铸造的货币形态的原型。西周至春秋战国才有了真正的金属铸币。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迅速,金属工具更加广泛的使用,生产技能的提高,使农业、手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交换物品地域一进扩大,使商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同时出现了帝王铸钱来剥削人民的财富,与商人争夺铸币权的情况,加上春秋各国发展不平衡,政治上割据状态,各国为使自其发展而加大铸币,形成不同的货币形态。
早期金属铸币由农业工具铲演变,称“空首布”后其逐渐演变为各种“平首布”,春秋至战国在燕、齐等地铸有不同形制的刀币。战国晚期出现圆形有孔的钱,一种为圆孔,称圜金;一种方孔,称圆钱,这种形制后业为历代沿用,成为钱币的主要形式。在南方,基于黄金矿产的丰富,楚国还铸行过称量金币、金饼。
二、先秦铸币样式。
先秦的铸币分布币、刀币、圆形钱、铜贝币,以及供切割称量使用的金币。
布币
布币是由农业工具-铲演变而来,以前称“铲币”。“布”是“镈”(镈:锄田去草的农具。)的同音假借字。
平肩弧足空首布:平肩、銎较长,止于与钱身相接处,面有三角形支钉孔,内留有范芯。钱下体略宽,有周郭(肉之内外边缘凸起如线者称“郭”),足部内凹而成弧形。
年代:春秋。
尺寸:高: 9.3cm 肩宽: 4.6cm 厚: 1.4cm。
斜肩弧足空首布:布身两肩下斜,称其名。也称“削肩空首布”。
年代:春秋。
尺寸:高: 9cm 肩宽: 4.4cm 厚: 1.1cm,铜。
耸肩尖足空首布:起源于生产工具“耒”。布身耸肩、尖足、有裆或圆裆。长銎,銎内留有范芯。而背比有三道平行直纹,有郭。多无文字,又称“无文大空首布”。
年代:战国。
尺寸:长: 15cm 宽: 6.34cm 重: 34g ,铜 。
刀币
刀币也称“刀化(货)”春秋战国时铸,形制来源于工具刀。
名称:即墨之法化刀。
年代:战国。
尺寸:长: 17.6cm 宽: 2.8cm 厚: 0.3cm 。
圆形钱
圆形钱为战国时铸,分圆钱及圜钱两种形制。钱体呈圆形,中央有孔,系穿。
名称:一化圜钱。
年代:战国。
尺寸:直径: 1.9cm 厚: 0.1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