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品之三十三——“陈鸣远制”紫砂菱花式壶

宜兴素以“陶都”著称于世。从窑址考古资料可知,宜兴丁蜀镇的羊角山窑和蜀山窑均从明代中晚期开始烧造紫砂壶。清代,宜兴紫砂壶生产承上启下,方兴未艾,名家名作迭出,无论在质量与特色方面均颇具时代魅力,再度开启了紫砂壶艺的新风尚,并迎来了紫砂壶制作的黄金时代。

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宜兴紫砂器有二百多件,造型有壶、碗、杯、洗、盒、笔筒、砚滴、花盆、蟋蟀罐、罐及干果仿生艺术品等,其中以紫砂壶为大宗,计有一百五十多件,不仅数量较多,品种丰富,且质量上乘,装饰技法多样,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下面为大家介绍的便是活跃在清康熙雍正年间紫砂壶艺大家——陈鸣远所制作的菱花式壶。

该壶通高6厘米。其中壶口径4.8厘米,底径11厘米;盖口径4厘米,高1.6厘米。通体采用驼色段泥制作而成,质地细腻,色调沉稳,具有古朴典雅的审美韵味。壶钮、壶盖、壶口、壶身与壶底整体为横向半剖的六瓣菱花式,故也称半菱壶。造型规整,筋纹劲爽,口与盖吻合紧密,不失毫厘,显示出高超的制作技艺。壶盖的顶部中心有一圆形出气孔。

壶身一侧置短弯流,另一侧为曲柄。柄的设计十分巧妙,上部圆弧形,下部方折内收,顶起飞翘,生动而不失沉稳,俏丽又不入俗流。

壶的外底中心刻楷书“鸣远”二字,并钤“陈鸣远制”阳文篆书方印。印款刻工娴熟,书法雅健,苍劲有力,具晋唐楷书之风范。无论造型、款识、工艺与神韵,均为馆藏其他名人作品所难以企及。

陈鸣远,字鸣远,号鹤峰,一号石霞山人,又号“壶隐”,是清代康熙、雍正时期的宜兴紫砂名家,更是继明代时大彬之后的又一开启时代新风的紫砂壶艺大师。他以精湛的紫砂制作技艺及富于创新的艺术精神闻名于世,尤其是自然仿生类紫砂壶,构思巧妙,造型准确,独具匠心,备受世人青睐。从传世的陈鸣远紫砂壶作品看,壶底多刻有楷书款,而壶盖内也有的带印款,既提升了壶体装饰的艺术境界,也极大丰富了紫砂壶文化底蕴,展现出卓越的创新精神。据《阳羡名陶录》记载:“陈鸣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自百余年来,诸家传器日少,故其名尤噪。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常至海盐,馆张氏之涉园;桐乡则汪柯庭家;海宁则陈氏、曹氏、马氏多有其手作,而与杨中允晚研交尤厚。予尝得鸣远天鸡壶一,细砂,作紫棠色,上鋟庾子山诗,为曹廉让先生手书。制作精雅,真可与三代古器并列。窃谓就使与大彬诸子周旋,恐未甘退就邾莒之列耳。”因此,陈鸣远被后世制壶界誉为“清代第一家”。

北京艺术博物馆珍藏的这件紫砂壶恰与文献记载相佐证,既充分体现了陈鸣远紫砂壶艺之精、艺术之美及其所独有的浓郁文人气息,同时也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了清代初期宜兴紫砂壶艺术的发展脉络与技术演进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