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品之五十一——清缂丝乾隆御笔草书镜心

织绣中的书法最早是通过与绘画结合的形式,作为画上的诗文题跋出现的。随着欣赏性织绣的发展,织绣书法逐渐从绘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表现文人意趣的艺术形式。织绣书法在明代就已出现,但到了清代才真正繁荣起来,尤其是乾隆时期,由于乾隆皇帝喜好文墨,常取名家作品悉心临摹,因此传世所见的缂丝书法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乾隆御笔为底稿制作的。

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一件缂丝乾隆御笔草书镜心,纵135厘米,横64厘米,为仿摹乾隆皇帝临王羲之《十七帖》之作。《十七帖》是王羲之著名的草书代表作,因以“十七”二字开头而得名。此帖由王羲之写给其友益州刺史周抚的多封书信汇集而成,共有二十七帖,笔法方圆并重,寓方于圆,风格沉稳典雅,不激不厉,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韵,向来是文人墨客习临草书的重要范本。这件缂丝作品摹缂乾隆皇帝御临其中的两帖,分别为《汉时帖》:“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及《严君平帖》:“严君平、司马相如、杨子云皆有后不?”缂织落款“御临”,钤“所宝惟贤”、“乾隆御笔”印。缂丝既体现了王羲之法书的字形意态,又展示出乾隆笔法的个人风格,线条勾画转折流利、纯熟,丝毫不逊墨书。

由于采取“通经断纬”的织造工艺,缂丝中每当纹样线条呈竖直方向时,花纹与地组织之间就会产生较大裂隙,降低织物的牢固度,而汉字字体本身又经常会出现垂直的笔画,因此缂丝书法的织造尤为不易。此件作品缂工精细,书体自然,笔画流畅,风格古朴,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艺术价值来讲,都是十分难得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