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品之五十六——清康熙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笔筒

《圣主得贤臣颂》是西汉诗人王褒在益州刺史帐下时,奉汉宣帝之命而创作的。据《汉书•王褒传》记载,王褒字子渊,资中(今四川资阳)人,是汉宣帝时期御用文人,官至谏大夫,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辞赋家,作有《甘泉赋》、《洞箫赋》等16篇辞赋。他少年时期就善于写作,工于作赋,有着比较高的音乐修养。后来他得到了益州刺史王襄的赏识,并被极力推荐给汉宣帝。这篇著名的《圣主得贤臣颂》就是王褒在拜谒汉宣帝时所作的。这篇文章共千余字,通篇采用议论的形式,引经据典,旁征博引,阐明了“世必有圣智之君,而后有贤明之臣”的观点。因为这一观点与当时汉宣帝博采众长、选贤任能的想法相契合,所以王褒得到了皇帝的重用和褒奖。此文留传至今,经久不衰,堪称经典。

《圣主得贤臣颂》作为瓷器上的装饰纹案,始见于清代康熙时期。康熙皇帝严肃吏治,省悟自身,使得清初政权得到稳固,社会安定,国家百废待兴,急需各类人才。康熙中期开始经济发展,朝廷广开科举,发扬汉文化,瓷器上盛行装饰诗文辞赋。有短篇古文、长篇辞赋及对康熙皇帝歌功颂德的文章。如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诸葛亮《出师表》、陶渊明《归去来辞》、王勃《滕王阁序》、苏轼《赤壁赋》、欧阳修《秋声赋》等。字体多仿虞世南、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分真、草、隶、篆不同书体。

《圣主得贤臣颂》以马作喻,由物及人,所表现的励精图治的精神恰好契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因此得到康熙皇帝的大力宣扬,并大量出现在瓷器的装饰画面上,以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笔筒为典型代表。

如北京艺术博物馆所珍藏的这件康熙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笔筒,高16厘米,直口,直壁。

玉璧形底,底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横款。

通体施白釉,外壁以青花书《圣主得贤臣颂》全文,馆阁体小楷字迹清晰,笔法流畅,圆润秀美,排列整齐。

尾钤釉里红“熙朝传古”方印。

所谓“熙朝传古”,指的是盛世之朝代代传袭之意。这件笔筒的造型古朴典雅,颇具文人气息,且有催人奋进的精神感召力。

除了北京艺术博物馆的这件藏品外,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等也收藏有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笔筒。这些笔筒的造型、诗文书写风格及制作工艺均完全一致,说明当时是成批生产的,功能类似今天的宣传画,除颂扬康熙皇帝为一代名君、善纳良臣外,更展现了康熙皇帝励精图治、开创盛世的政治抱负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