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品之六十八——满汉蒙藏合璧重修万寿寺碑

重修万寿寺碑位于北京艺术博物馆第六进院落八角亭内。乾隆二十六年(1761),高宗弘历为庆祝崇庆皇太后七十岁寿辰下令重修万寿寺,并撰写碑文。原碑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书写,碑阳为汉满文字;碑阴为蒙藏文字, 其拓片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

碑阳从左至右竖书满文二十行,汉文则从右至左竖书二十行,满汉文字合于碑刻中央,文字下方钤印清高宗两方印章“乾隆宸翰”及“惟精惟一”。碑文内容主要是为皇太后祈祷长寿,也有为国民祈福之意。

碑文汉文辞藻华丽,文采斐然,体现了乾隆帝较高的汉文化修养。汉文引经据典,尤其是大量佛教术语及典故的运用。如若没有宗教文化修养,晦涩难懂,而借助满文则有助于对碑文的理解。相较于汉文,满文碑文有以下特点。

其一,满文语意流畅,词汇简明,逻辑紧密,更易于理解。如:汉文“调御大能仁”,“大能仁”满文直接表述为ineku jihe fuhcihi(如来佛);“昆舍拘留展”,“迦叶那含阐”中对昆舍、拘留、迦叶等以梵音音译。

其二,在不影响语意表达的基础上,满文适当删减了对应的汉文部分,使之更符合满语的表达习惯。如“跻之春台,是用大介”,“丹垩即工”,“何以加兹”,“寅承敢后”,“玉烛平燎旱”,“净域归重趼”等在满文中没有体现。

其三,对部分汉文进行意译。例如,“越大蒙疏逖曶爽”lakcaha jecen i geren aiman be gemu nirugan dangsede dosimbufi满文意思为“使边远的边疆各部全都进入版图”,“不啻偃修罗之弓戟而亭以慧云,沃以法雨”jergi aiman ci aname gemu ishunde afandure wandure be nakabufi,意即“使各部之间停止互相攻杀”。“慧云”“法雨”则表述为sabingga tugi及 fewergvcuke aga即“祥云”“瑞雨”,“载稽撰日”满文toktobuha inenggi be saniyabume意为“把规定的日子延展”,乾隆勤勉于政的形象呼之欲出。

其四,满、汉文表达有不符之处。例如,“向者东南耆耇”句,“东南”满文表述为shandung  giyangnan(山东、江南)。

清代多种语言合璧碑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作为中国历史上疆域空前辽阔的王朝,清朝从乾隆中期开始正式形成了满、汉、藩部(包括蒙古、青海、新疆、西藏)的三层支配体系。清朝如何能维持这一庞大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其合法性要得到三大族群的认可,清代君主塑造了自己多重身份:满洲人的汗、汉人的皇帝、蒙古人的博格达汗、藏民的曼殊室利。各种宗教等场所的碑刻就是这一理念的具体表现,研读这些碑刻有助于深入了解清代君主的多重身份及其对多元国家的统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