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品之八十九——满文天命汗钱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建州女真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建元“天命”,国号金,史称后金(区别于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努尔哈赤在天命年间(1616-1626)下令铸造钱币:满文“天命汗钱”及汉文“天命通宝”。《清史稿∙食货志∙钱法》载:“太祖初铸‘天命通宝'钱,别以满、汉文为二品,满文一品钱质较汉文一品为大。”这两种货币是满族铸造金属货币之始。

天命汗钱系用老满文书写,币面文字读写顺序为从左至右,由上而下,依次为“阿卜开ᠠᠪᡴᠠᡳ(汉意“天”)、福灵阿ᡶᠣᠯᡳᠨᡴᡝᠠᠨ(汉意“天生有福的”、“有天命的”)、汗ᡴᠠᠨ(少数民族首领称谓)、几哈ᠵᡳᡴᠠ(汉意“钱”)”,即“天命汗钱”。所谓老满文,即努尔哈赤于公元1599年命噶盖、额尔德尼在蒙文字母的基础上,谐女真语音,创制成最早的满文,也称无圈点满文。但是老满文在实际使用中存在诸多不便,因此,皇太极于公元1632年命达海改进老满文,在字旁增加圈、点以区别音、意,增加新的字母拼写外来语,使满文日臻完善。汉文天命通宝发行量不大。

后金时期,辽东地区商品经济尚不发达,民间贸易及商品交易等大多采取以物易物的形式,故此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不大。当时,人们甚至把天命钱挂在衣帽或袍襟上作为装饰品或作辟邪之物。这一时期的币面满文风格粗犷拙朴,书法遒劲。钱币铸造技术不高,一般均系光背,大致有进命版、仰面版、背穿上日纹,背穿左星纹、降天昂命版等17种版别。由于铸造的地域性,天命汗钱多发现或出土于辽东或东北地区,中原地区则鲜有批量发现。

图一

图二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有三枚满文“天命汗钱”,应该为满洲入关时带入关内。其中两枚直径均为2.68厘米,厚0.15厘米,重5.8克,其中一枚外廓有铸缺,轮廓不圆,钱币穿口错位,且有修改痕迹。另一枚直径2.7厘米,厚0.1厘米,品相较佳。经对比分析,三枚钱币币面满文大同小异,是未采用统一母钱翻铸的缘故。“天命汗钱”虽然铸量不多,流通不广,但是却昭示着后金政权的诞生以及女真民族的兴起,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作为有清一代最早的货币,其上满文是研究满族文字发展演变情况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