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品之九十四——清初黄花梨雕花卉纹圈椅

座椅类是明式家具中最为常见的类别,其中圈椅是最能体现明式家具实用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座椅之一。

                                      (图1三才图会中的圈椅)

明式圈椅本由交椅演变而来,其命名主要因其圆圈形的靠背得来,宋代时被称为“栲栳样”,至明代《三才图会》中将其称作“圆椅”(图1)。圈椅的靠背与扶手相连,背板多作“S”形曲线,这种造型的优势是能让人在就坐时,不仅能让肘部有支撑点,同时也能让大臂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此外,圈椅的背板曲线贴合人体脊椎的弧度,在展现韵律美的同时,也提高了人体的舒适度。

(图2圈椅)

北京艺术博物馆所藏的这件清初黄花梨雕花卉纹圈椅(图2),是较为典型的明式圈椅造型。其扶手出头,椅圈为“五圈”,圆中带扁。“五圈”是指圈椅的椅圈部分以五根略带弧度的木料拼接而成,这是由于明代后期大型木料较难获取后的常见制作方法,而此前的椅圈“三接”的造法更为多见,称为“三圈”。换言之,“三接”的椅圈比“五接”的椅圈要少两处榫卯结合点,因此它的每一根木料必须体量足够大才行,而他们之间结合所用的榫卯,名为“楔丁榫”(图3)。根据王世襄所著《明式家具研究》中的定义,楔丁榫是将两片榫头尽端有小舌的榫头合掌式地接在一起,小舌入槽后要能紧紧贴合,使榫头不能上下移动。然后在搭口中凿出一方孔,然后将一头粗一头细的楔钉钉入方孔,使得榫头不能左右移动。

(图3楔丁榫)

除了椅圈很有特色外,馆藏的这件清初黄花梨雕花卉纹圈椅还有很多比较明显的特点。首先其背板略带弧度,背板中间是浮雕的莲花,周围辅以卷草图案。其次其座面为藤制,落堂镶嵌,座面和椅腿之间有束腰装饰。连接座面、束腰和椅腿之间更是以极为精巧的“抱肩榫”(图4)相连接。值得一提的是,与常见的壸门牙板形式不同的是,这件圈椅代之以八个刻有卷草纹的托角牙子。虽然同样在结构上仍有承托重量、增强整体牢固性的作用,但开始更多地注重牙板的装饰性。而在圈椅底部正前方的下端处有踏脚枨,枨下以素牙条为支撑,其余左、右两侧和后侧三面则为罗锅枨连接,圈椅四腿足均为马蹄足。

(图4抱肩榫)

明式家具作为中国古典家具的集大成者,更是凝结了中国古代文人和古代工匠的全部智慧和巧思,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仅例举一经典样式圈椅,供大家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