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品之一三八:民国邓和甫《南楼读书图轴》


图1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南楼读书图轴》

邓和甫(1880-1929

画心纵133cm 51cm

画面上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林木葱郁,一派园林风景。所绘建筑造型准确,比例得当,设色和谐,上有题款“戊戌己亥岁,与痴狂居士读书莲池书院之藻咏楼,俗称南大楼者也。是楼庚子毁于兵火,去今盖卄年矣,追怀往迹,戏写此图持以居士幸硒存之。庚申十月白洋狂客。”并钤白文方印“拙园书画”。据上述题款可知,此图作者为清末民国河北大城县名士邓和甫。所绘内容是画家与同窗好友痴狂居士20年前读书莲池书院藻咏楼的场景。

图2 《南楼读书图轴》画题

莲池书院今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旧城中心,是我国建造较早今仍存世的园林之一。其最早为元代汝南王张柔在1227年修建的“香雪园”,明代时因荷花满园、荷香四溢,故称为“古莲池”,沿名至今。1733年,古莲池内创建了莲池书院。清乾隆时,古莲池辟为皇帝行宫,乾隆爷六次巡幸五台山皆驻跸于此。此后,古莲池遂以“莲池十二景”和莲池书院声名日显。

图3 重修后的藻咏楼

公元1900年“庚子国难”,八国联军洗劫了古莲池。园内藻咏楼等建筑毁于兵火。次年,袁世凯为迎接避难回京的慈禧太后重修了古莲池,但园中建筑面貌、规模已不同往昔,如重修的藻咏楼由两层改为了一层。邓和甫的这幅“南楼读书图轴”,追忆了他戊戌己亥间(1898-1899)所见藻咏楼的样子,忠实记录了其庚子年被毁前的原貌,显得尤为珍贵。

画面中心位置的湖心岛上矗立的二层楼阁,即莲池书院的藻泳楼。登高藻咏,凭栏远望,可综览全园景致。细观二楼临窗处,可见有二人手执书卷,面坐而谈。结合画题推知,应为邓和甫与同窗痴狂居士。

藻咏楼三面环水,西侧环绕着莲池书院内最大规模的假山——篇留洞假山。山体嵯峨,林木葱郁。山体上一座四角攒尖顶凉亭,悬着“观澜”二字匾,乃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杨士骧手笔,此亭自然就是观澜亭了。亭南湖面水波粼粼,荷叶田田,观者自有临水观澜之感,取名颇为切景。观澜亭往南连接着另一座湖心岛,岛上有座六角重檐亭,与藻咏楼、观澜亭隔桥相望,亭额曰“笠亭”,亭顶如同斗笠。笠亭体量不大,却与小岛比例和谐,岛小亭微,亭中垂钓,犹如渔翁戴笠,悠然之态立显。

图4 湖心岛上笠亭

画家邓和甫,原名邓毓怡(1880-1929),和甫是其字,另字任斋,别号拙园、白洋狂客等,是直隶大城白杨桥人(今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南赵扶镇白杨桥)。他生于仕宦之家,自幼随父邓汝淮、兄邓毓恺研读诗书,少有神童之名。14岁丧父后,乡里无人能为其师,遂终日研读家中藏书,师法古人,学业大进。17岁时以魁首入县学,并被同邑名儒刘钟英引为忘年交,推其共纂县志。翌年(1898)书成,赴莲池书院拜入桐城吴汝纶门下,受吴氏奇赏。此后邓和甫的诗文造诣日渐精深。时逢吴汝纶倡导兼习西学,选门下年少有才者若干,聘西人在藻咏楼内教授西文,邓和甫作为吴门翘楚被选入藻咏楼学习西文直到1899年。这幅作品选择藻咏楼入画想必与画家生命中这段重要经历不无关系。画题中提及的痴狂居士,很可能是画家在莲池书院的同窗好友籍忠寀。籍忠寀曾在给邓和甫的挽联中写道“旧事不堪论,忝称痴客追狂客;斯人未曾往,宛在诗中与画中”。考索邓和甫的生平交游群体,与他既是莲池书院同窗又有痴客名号者唯此一人。

邓和甫早年致力于诗文兼习西文,办报纸、印杂志,传播西方进步思想。后于清宣统元年(1902)东渡日本学习法律。归国后,先是热衷于暴力革命,后有感于民智未开,又立志振兴教育,从建立乡村小学校,到开创中国最早女校,再到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北洋法政学堂等高校任教。民国建立后,邓和甫参与政治的热情高涨,历任众议院议员、大总统府咨议、国务院咨议、经济调查会委员、盐务署顾问等职,终未实现自身政治理想,遂聊以书画自娱。此作品绘于192010月,正是画家政治失意之时。相关材料表明,在艺术创作上,邓和甫精于书法,此前极少作画。他参与修撰的《光绪大城县志》一书中,全部插图为其兄长邓毓恺所绘,而邓和甫因博学广识,仅负责书中名人传记、历代掌故部分的编撰任务(图3)。明此可知,在存世不多的邓和甫绘画作品中,这件《南楼读书图轴》充分展现了他超常的绘画才能和山水画造诣。他学画虽晚,其作品却宛若天成。他虽自号“拙园”来表达对个人艺术水平的谦逊态度,但展现了画家当时无竞于世的处世之道。邓和甫的画修养集中体现在其著作《拙园论画》中,正因为邓氏在画论和绘画创作上卓有成就,使他与当时北京画坛不少名家相交甚笃,如姚茫父、胡佩衡等。

图5 邓和甫撰写的大城县历代掌故

除精通书画外,邓和甫涉略领域极为广泛,古典诗词、现代诗歌、戏剧、文学、西学、法律、政治、动物、植物、生理等学科都成就斐然。有《欧战后各国新宪法》《现代民主政治》《动物学》《植物学》《拙园文集》《拙园诗集》等诸多专著及《蝉声》《说诗》《蜜蜂》等大量新诗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