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品之一五四:清荣庆殿试册

          

            册首                                       册底                                 荣庆殿试册阅卷官姓氏


又逢一年高考季。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考历来备受国人瞩目,它与古代的“高考”——科举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科举制始于隋代,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止,历经了1300余年。这种制度在唐宋时期没有很大变化,到了明清时期才有所变化。那么,清代的“高考”有哪些程序?试卷是怎样的?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有一件光绪十二年(1886)荣庆参加殿试时的答卷。此卷册用宣纸精制而成,卷长233厘米,册首注有考生履历、家庭背景和礼部弥封印,骑缝处有朱红玺印。册中为策文,即正式答卷。册底有8位阅卷官姓氏及印卷官姓名

荣庆殿试册局部


清代的科举制度分四级进行,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只有通过前一级的考试才能参加后一级考试。童试为科举预备考试,在本县应试,通过本县考试后成为“秀才”。乡试,是在各省“贡院”举行。每三年一科,考试日期在子、午、卯、酉年的秋季,称为“正科”。乡试考中正榜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是由礼部主持在京城举行的全国性会考,在乡试中获得举人资质者,才有资格参加会试。会试的时间,清初定于二月,乾隆十年(1745)改为三月。会试中榜者称为“贡士”,第一名则称为“会元”。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是历代也是清代最高一级的科举考试。

荣庆殿试册策文内容(局部)

清代殿试的时间是在会试后的四月。殿试的地点,清初在天安门外,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开始,改在保和殿。殿试内容依时局变化和朝政之需拟出策问考题,密封后送皇帝圈定。考生作答的殿试册有固定格式,册首写姓名、年龄、籍贯、履历及三代情况。荣庆殿试册在册首写道:“应殿试举人臣荣庆,年贰拾柒岁,正黄旗蒙古志瑞佐领下人,由监生应光绪五年乡试中式,由举人应光绪玖年会试中式,今应殿试,谨将三代脚色开具于后——三代:曾祖海明、祖皂升、父齐普森泰。”册中的对策开头要书写“臣对臣闻”字样,中间部分为立论和答辩,文尾须用“臣末学新进,罔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臣谨对”字样。答题不限字数,但最短者不得少于千字。经殿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甲:第一甲称为鼎甲,只限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甲、第三甲分别有若干名。荣庆这份考卷用工整的楷书书写了88行,计2353字,回答了光绪皇帝关于用人、治军、控边、钱法理财等方面的策问,考中第二甲一百二十七名,同年任翰林院上学,由此步入仕途,开始其30年的宦海生涯。

荣庆(1859-1916),鄂卓尔氏,蒙古正黄旗人,晚清重臣,与那桐、端方并称“旗下三才子”。祖父皂升曾任四川提督,其父亦在军中供职。幼年时期,家道中落。但其天资聪颖,成绩名列前茅,于光绪九年(1883)会试中式。十二年(1886),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累迁至侍读学士、蒙古学士、鸿胪卿、通政副使、刑部尚书,且是晚清学部的首位尚书。荣庆一生持弓谨慎,是清末实业教育的提倡者和推动者。他的教育思想以及对近代教育的贡献与影响至今仍有学者在研究,这份殿试册为研究荣庆其人其事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