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品之一六六:中秋折桂|馆藏眉公先生玉照折桂图的意涵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有一件《眉公先生玉照折桂图轴》,绢本设色,纵124.5厘米,横63.5厘米。画面上一老者薙发锦袍、腰系玉带,目视前方,右手捻须,左手按腰带,呈悠闲富贵之态。其左手侧是一少年,束发锦袍,右手折桂,左手按玉带。其右手侧是一总角童子,着绿衣红鞋,左手折桂,右手伏靠假山。人物背后是一大一小两株桂树和宽阔大江。桂树枝繁叶茂点缀着朵朵白花。让人想起皮日休“花状白毫羹”、李商隐“兔寒蟾凉桂香白”、方干“仙客此时头不白”等写银桂的诗句。隔江对岸是笼罩月色的柳林,衬托得中秋月夜格外皎洁。画中人物、树木以平涂加渲染的方法,对人物神态和树木造型刻画准确,尤其是老者的富贵气质尤佳。画面右侧题款“折桂图,丁巳中秋月写。眉公先生玉照。波臣曾鲸。”后钤白文“波”、朱文“臣”两方印章。

依题款可知,作品是明末画家曾鲸给其友人、大隐士陈继儒绘制的肖像,时间是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农历八月中秋。周积寅先生曾据黄宗羲《南雷集五·吾梅集卷第二·题张子游卷》中材料,推定曾鲸生卒年为1564—1647年。由此,曾鲸绘此作时年53岁,画中主人公陈继儒(1558—1639)时年59岁。对比曾鲸同时期肖像画的特点和水准,不难看出此作在外形描绘、神态传写、衣纹配合等方面与真迹存在差距,尤其陈继儒薙发锦袍形象,可推知此作乃清中期托名曾鲸的仿作。《清世祖实录》载,顺治二年,清廷曾两次正式对全国下达剃发令。“敕曰……注册各处文武军民,尽令薙发,傥有不从,以军法从事。”“谕礼部曰:向来薙发之制……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薙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明确指出清顺治二年(1645)以后成年男子才被强制薙发。此画中陈继儒虽身着明代锦袍玉带,却以清代薙发形象出现,留下破绽。

那么,这位托名“曾鲸”的佚名画家为何要以桂树为背景来画“蟾宫折桂”的陈继儒形象呢?在古代,桂树依附月宫存在,遂有吴刚伐桂、桂子月中落等诸多传说,将桂与月宫、中秋关联起来,唐宋诗歌中也多有吟诵。如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等。随着科举对桂文化的扩展与放大,桂又成为“科举”“功名富贵”的象征。由于科举乡试在农历八月举行,此时桂花盛开。考试及第便被赞为“折桂”,科考称“桂科”,科考登第者名籍称“桂籍”。“男儿三十尚磋跄,未遂青云一桂科”“明年桂籍登文阵,夺取龙头更是谁”“桂籍知名有几人,翻飞相续上青云”等诗文多了起来。馆藏这件作品中人物手握桂枝,便是“折到了月宫仙桂的枝条”,喻示着主人从此仕途得志、飞黄腾达。

结合陈继儒的生平,这幅画给观者便带来一个问题。如众所知陈继儒是晚明的大隐士。陈梦莲《眉公府君年谱》载,陈继儒由于屡试不第,于万历十四年(1586)捐弃诸生身份隐居小昆山,时年二十九岁。那画家为何要将一位隐士塑造成“蟾宫折桂”追求功名的形象呢?这涉及到清乾隆朝陈继儒隐士形象崩塌的时代背景。乾隆三十九年(1774),著名戏曲家蒋士铨《临川梦》问世,书中将陈继儒塑造成一个交通权贵、追名逐利的“隐奸”形象。“妆点山林大架子,附庸风雅小名家。终南捷径无心走,处士虚声尽力夸。獭祭诗书充著作,蝇营锺鼎润烟霞。翩然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衙”的人物定位,颠覆了晚明至清初百年来主流评价中陈继儒的隐士形象。其交游显贵的行为方式、名利观被众多文人批判、贬斥,影响广泛,四库馆臣收录陈继儒著作的数量便说明了当时官方的态度。陈继儒追求功名形象逐渐深入到同时代文人内心深处,影响到他们的心态和眼光。馆藏《眉公先生玉照折桂图轴》就是当时文人对陈继儒形象认知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