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品
> 学 术 > 每周一品 > 每周一品(184期):迎虎年|虎年说虎
每周一品(184期):迎虎年|虎年说虎
历代虎图像
虎是亚洲特有物种,在各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印度教中不少神祗是骑虎形象,朝鲜民族将虎作为象征符号,日本多有龙虎斗屏风……而在我国,人虎相交共处历史既久,源远流长,人们赋予虎的文化内涵就更为丰厚。虎文化几乎渗透到宗教信仰、社会生活、诗歌文学、戏曲民俗、神话故事等方方面面。与之同步发展的虎图像也变得多姿多彩,呈现在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诸多艺术门类之中。
史前时代,虎形象就已出现。河南濮阳西水坡古墓出土了仰韶时期天然蚌壳堆塑的龙虎动物图案(图1),距今六千五百多年。除中原腹地外,在边疆的黑山、阴山等地岩画中均发现有虎形象,人们将虎视为神灵化身。有材料表明,当时的虎还被作为图腾形象进行绘制。《列子·黄帝篇》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貂、虎为前驱……”,可知黄帝统帅下有以“虎”为图腾的部族。此外《周礼》中“熊虎为旗”、《集仙录》中“虎旗龙辇,激耀百里”等文献都说明虎形象作为图腾历史十分悠久。时至今日,以虎为图腾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仍有表现,如彝族尚黑崇虎,以黑虎为图腾。
图1,龙虎蚌饰,仰韶时期,河南濮阳西水坡古墓出土
(图片来源:中国艺术设计简史)
商周时期,虎形象大量出现在宫门、帝王仪仗、青铜器纹饰上。《周礼》“虎门,路寝门也……门外画虎焉,以明勇猛”说的是宫门上的虎图像,“山国用虎节”说的是使者出使异国持虎形使节。至于虎形和虎装饰的出土青铜器、玉器更为多见,广汉三星堆、安徽阜南朱砦润河湾(图2)、陕西宝鸡斗台等遗址出土有龙虎尊、虎尊,湖南安化出土有虎食人卣(图3),河南殷墟出土后母戊鼎(曾称司母戊鼎)的耳上有虎食人图案、虎纹石磬(图4),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钺、玉虎(图5),淅川和尚岭出土铜壶上有猎虎图像。此类带虎图像器物广泛分布在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长江流域地区,及甘肃、陕西、河南等黄河流域地区。这些虎被塑成神灵警示和惩戒的化身,也反映了当时人与自然的关系。
图2,商代 龙虎尊,安徽阜南出土
(图片来源:中国艺术设计简史)
图3,商晚期 虎食人卣
法国巴黎市立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中国艺术设计简史)
图4,虎纹石磬,河南殷墟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中国艺术设计简史)
图5,玉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藏
(图片来源:中国艺术设计简史)
春秋战国时期,虎被用于制作象征军事权力和威严的兵符,称为“飞虎符”,是调兵遣将的信物。“窃符救赵”的故事家喻户晓,所窃的那枚兵符便是呈现卧姿的虎符。今天各地的公立单位与私人收藏中仍能见到多枚虎符的身影(图6)。
图6,阳陵虎符,山东临城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中国艺术设计简史)
秦汉时期,虎图像在雕塑、铜器、玉器、陶器、墓室壁画、居延木版画、画像砖石中大量涌现。猎虎(图7)、斗虎、刺虎、驭虎、戏虎等角牴田猎主题,虎吃怪兽、虎食鬼魅等纳福辟凶主题,虎车升仙、羽人骑虎等升仙长生主题图像大量出现,如河南南阳英庄汉墓“虎车升仙”画像石,象征西方“白虎”图像的四方神瓦当不胜枚举。乃至当时神话中大量出现半人半虎的神灵形象,如《山海经》中的西王母形象就是“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这一形象被时人大量描绘在墓室壁画中。
图7,猎虎图,河南出土
(图片来源:中国艺术设计简史)
民俗中的虎
汉魏以后,虎在民间逐渐衍化为驱凶辟邪、镇鬼禳灾、吉祥如意的象征。民俗中的虎形象逐渐丰富起来。《易经》曰“风从虎”,《汉书》中亦言“虎啸而风冽”,这种说法在汉魏以后逐渐深入民间,使得虎被赋予神性,跻身于神主管风雷。此外,时人认为虎有御凶避鬼的功效。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载“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抟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遇,烧虎皮饮之。击其爪,亦能辟恶。故当时人在桃梗、苇茭上画虎。”这种观念在《汉书·礼仪志》《山海经》《论衡》等文献中都有类似记载。由于人们对虎的这种神性的崇拜,汉宣帝时专门为虎立祠,《汉书·郊祀志》载“(宣帝时)南郡获白虎,献其皮、牙、爪,上为立祠”,人们以虎装饰日用物品或占卜吉凶,如汉代铜镜上常见“左龙右虎辟不阳(羊)”,《本草集解》曰“虎知冲破,能画地观奇偶以卜,今人效之,谓之虎卜”。时至今日,人们还有农历端午节悬艾虎、蘸雄黄酒涂“王”字于小孩额头以辟邪的传统,这种记载在宋代《岁时杂记》中就有。此外还有除夕之夜画虎于门上的传统,唐代《酉阳杂俎》中就有虎食鬼的传说和“俗好于门画虎头”的记载。
虎在民俗信仰中的普遍性还体现在大量成语和人、山、水、地、石的名字上。如形容小伙精力旺盛称“虎虎有生气”、形容某人有贵相称为“虎头虎脑”、形容某人高大健硕称“熊腰虎背”等等,为了小孩成长健壮,常取名阿虎、虎生、大虎、小虎、虎妹、虎妞、虎兰等,还要给小孩佩戴虎头帽(图8)、穿虎头鞋、做虎馍馍。至于山水地石以虎命名者更多,如虎口、虎北口、虎石、虎林、虎跑泉、虎丘山、龙虎山等,多如过江之鲫。乃至婚丧嫁娶、砌房盖屋、出门远行以虎日为吉日,选择坟地所向以虎形为佳等等,这些显然与虎能祛邪除恶的民俗信仰有关。
图8,清代 虎头帽
作者拍摄于北京艺术博物馆“温馨的爱”刺绣童帽艺术展(2014.3.27—4.17)
其他还有商人求财拜虎神,舞龙舞狮拜虎神,治疗儿童腮疮拜虎神等。汉族民间尊赵公明为财神,其形象就是黑面浓须,身跨黑虎;藏传佛教中的大成就者、金刚、护法神也多以虎皮围腰,众多神祗以虎为坐骑;蒙族、赫哲族、满族中也有不少供奉虎神、跳虎神的活动。可见民俗中崇虎现象遍及各民族文化之中。
历代画虎名家
虎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审美趣味,吸引了历史上众多画家关注这一题材。画史留名的画虎名家在两晋时就有卫协、陆机、王翼、张僧繇等,卫协所画《卞庄子刺虎》题材此后一直被不断重复,台北故宫博物院就藏有宋人所绘《卞庄子刺虎图》卷(图9)。
图9,宋 卞庄子刺虎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
唐五代时,李渐善、吴道子及其弟子卢楞伽、道士厉归真、南唐后主李煜是画虎的佼佼者,卢楞伽所创《伏虎罗汉图》(图10)、五代石恪所画《二祖调心图》题材在佛画史上经久不衰,后主李煜所创《风云龙虎图》,到元代更是成为一专门画科。
图10,五代 伏虎罗汉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
宋元时,画虎名家更多。宋代赵邈龊、牧溪,元代有周耕云。当时还涌现出以画虎知名的世家,如宣城包贵、包鼎父子。
明代画虎名家有戴进、商喜、赵廉、丁云鹏等人,其中赵廉因为善画虎而被世人称作“赵虎”,本名倒被大家遗忘。清代画虎有名者更是如过江之鲫。高其佩、罗聘、丘天民、席文卿、甘国宝、张穆、华喦、任预、王震等都为画虎高手。
至20世纪风云激荡民族危亡之际,虎画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题材,更受到一些传统画家的青睐,他们将虎作为百兽之王的威猛神勇,与抗御侵略者的中华民族精神关联起来,弘扬一种顽强不屈的国家精神。这种艺术观念下,熊松泉、张善孖、张大千、高剑父、高奇峰、徐悲鸿、胡爽庵、胡剡卿、胡藻斌、何香凝、何海霞、朱文侯、黄子曦、马晋、幕凌飞、刘奎龄、刘继卣、张其翼、孔小瑜、吴天樨、吴寿谷等都以擅长画虎知名。其中张善孖为画虎还养虎,对虎的造型、骨骼结构熟知,其笔下的虎千姿百态、纵横逸气(图11),画面与思想相结合,抒发心中的雄啸,成为民国一代画虎宗师。
图11,民国 张大千、张善孖共绘虎镜心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虎文化内涵丰富,在国人心中占据重要地位。人们崇虎、敬虎,寄寓虎的观念已经关联到中华民族的精神,熔铸了民族魂魄,成为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虎年说虎,不免又遥想到“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铿锵誓言和尚武崇勇之风。
(本文引用图片来自北京艺术博物馆、《中国艺术设计简史》、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