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品(219期):恭亲王临《静息帖》行书轴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有三套署款恭亲王的书法作品,在举办《万几余暇:馆藏清代皇室书画艺术展》过程中,笔者经对三件作品的书法风格、钤印等信息进行比较后认定为奕䜣之孙溥伟的作品。本文就以其中的恭亲王临《静息帖》行书轴为例进行分析。

恭亲王临《静息帖》行书轴


恭亲王临王献之《静息帖》行书轴的内容为:“献之,兄静息应佳,何似复小恶耶?伏想比消息理尽转胜耳。礜石深是可疑事。兄喜患散,辄发痈,势为积乃不易,愿复更思。献之唯赖消息,内外极生冷而心腹中恒无他,此一事是差。但疾源不除,自不得佳。论事当随宜思之也。献之:姊性源净触事殊尝不可。献之。”落款“庚午五月为万松堂主临,恭亲王。”后钤印朱文“锡晋斋印”。

这件藏品之所以认定出自溥伟之手,首先是对其书法特征的比较。恭王府管理中心专家鲁宁先生提供了一件恭王府藏溥伟之子毓嶦捐赠的书法作品作为参照。还有北京艺术博物馆所藏另一件溥伟的行书临《洛神赋》条,两件作品为《静息帖》行书轴的作者身份确认提供了参照标尺。具体做法是用图像学方法将三件溥伟的书法作品中的相同字迹进行类比,一是与恭王府藏品中相同的“静”进行比较,以及将《洛神赋》条与《静息帖》行书轴中的“松”“此”“之”“应”“月”等单字进行比较,二是对作品中相同的草字旁、宝盖头、三点水旁、车旁等相同偏旁字进行比较,三是连字比较,如“恭亲王”三字。再加上对行气的分析,得出三件作品出自同一人手笔的结论。

恭王府藏品与馆藏溥伟临《静息帖》行书轴中的”静“写法比较

馆藏溥伟临《洛神赋》条与临《静息帖》行书轴行草作品图像学比较

从书法学的角度看,笔法、字法、章法、墨法和气韵共同构成书家的个人书风特征,这是长期书写训练过程中形成的面貌,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不易改变。即便是临仿作品也很难脱离已然形成的稳定性书风基础。这件恭亲王临《静息帖》行书轴虽然是临帖习作,但用笔和结字方法与其他两件作品并无两样。因此,通过综合比较可以明确馆藏恭亲王临《静息帖》行书轴为溥伟所书。

溥伟(1880—1936)为恭亲王奕訢的嫡孙,光绪二十四年(1898)承袭了恭亲王的王爵。

此外,钤印中的“锡晋斋印”也是重要的辅助证据。据恭王府管理中心王东辉、张军等专家关于“锡晋斋”室名问题的考证文章可知,锡晋斋得名于《平复帖》流入恭王府后。此处是恭王府邸西路最后一进院落,乾隆时是和珅僭侈逾制仿宁寿宫隔段式样所盖的楠木房屋,名曰“嘉乐堂”。庆亲王永璘和恭亲王奕訢居所时称“庆宜堂”。光绪七年(1881)陆机《平复帖》流入恭王府,对此杨乃济、赵洛等先生均有文章详述经过。《翁同龢日记》中也载,光绪七年十月初十日翁氏在李鸿藻处看到《平复帖》,并明言此帖已归恭邸所有。但此时该院落仍称作庆宜堂,并未改名“锡晋斋”。这在奕訢作于丁亥夏日(即光绪十三年)的《庆宜堂避暑偶作》得到证实,诗中写到“积善欣余庆,安闲更得宜,留欢殊自惬,出语总成诗。”诗句末尾藏“庆宜惬诗”四字,并注明“邸第西斋额曰庆宜堂,传闻系庆邸居时旧额”。表明此居处在1887年时称庆宜堂。而王世襄先生在考证《平复帖》流传经过的文章中提及,《平复帖》上有溥伟自题,其中就有“谨以锡晋名斋”之语,表明“锡晋斋”室名为溥伟所起,并自号“锡晋斋主”。

综上,结合溥伟生卒年推知,馆藏恭亲王临《静息帖》行书轴为溥伟所书,落款“庚午五月”为19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