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看精品(五)春日谈柳/馆藏图画中的柳树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唐.刘禹锡《竹枝词》

 

                                     

 

各时代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作品中都有大量关于柳树的文献,文化的叠加赋予了柳树丰富的内涵。本期精选多件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柳树图像,让您尽情感受千丝万絮的勃勃生机和多样的柳文化。

  一、标识道路

在没有汽车之前,朝廷会在陆路和水路两侧种植“行道树”以遮骄阳、标道路。明代陆治所绘《明水草堂卷》(图1),一条溪流贯穿画面左右,沿溪流两岸遍植垂柳。另一件清代陆恢所绘《山水四条屏》(图2),描绘湖心小舟、湖边密柳、远山翠色的春游画面,加之“春容摇岸柳,风色起江波”的题款,便觉画面春意盎然。

图1,明陆包山《山水卷》


图2,清陆恢山水四条屏画面


二、营园造景

从殷周建“囿”狩猎始,到后来文人热衷的园林生活,杨柳逐渐广泛种植于宫廷苑囿和私家园林。民国邓和甫于1920年绘《南楼读书图》(图3)中,追忆了画家在藻咏楼读书场景,园中亭台楼阁、柳树环绕。

此外,清代顾愷所绘《平湖秋月》扇面(图4),张宝山、改琦等绘《平湖夜月》册页(图5)等所绘平湖风貌中均描绘了大量柳树形象。

 

 图3,民国邓和甫《南楼读书图轴》

图4,清顾愷,《平湖秋月扇面》


图5,清张宝山、改琦等绘《平湖夜月》册页


三、比附美人

从《诗经》到唐诗,将柳比附美人的文学作品繁若星辰,也同步影响到绘画中。

清代樊虚1931年所绘《仕女十段图卷》中“仕女折柳”画面(图6),题曰“不和桃李斗凡姿”语已将这位不着脂粉的清新少女和柳树的风姿融为一体。这在樊虚另一件作品《柳桥仕女轴》(图7)中也有反映。


     

                               图6,民国樊虚《仕女十段图卷》中“仕女折柳”画面                      图7,清樊虚《柳桥仕女轴》


四、时令使者

柳树常被喻为时令使者。民国马晋所绘《桃柳白鹭图轴》(图8)以桃、柳组合,形象地表达了桃、柳争春的生动场景。民国张大千《柳枝鸣蝉图轴》(图9)中的“秋蝉噪柳”,民国王绍尊《秋风归牧图轴》(图10)画面上的湖边垂柳、牧人赶马等物象,自然将画面定格在夏秋之交。


          

     图8,民国马晋《桃柳白鹭图轴》                图9,民国张大千《柳枝鸣蝉图轴》

 

     

 图10,民国,王绍尊《秋风归牧图轴》


五、相思之物

将柳喻为相思之物自六朝以来较为多见。清人“柔黄愿借为金缕,绣出相思寄与君”中以柳为衣寄相思的情愫在绘画中也有表达。清代樊虚所绘“春屏未起”画面(图11)中一仕女左手托腮凝思,窗前垂柳强化了其思妇形象。

清代张瘦虎《柳阁仕女图轴》(图12)中“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倚阁少妇,民国徐操、王雪涛、周元亮合作《山水人物镜心》(图13)中抚琴老者和吟唱歌女,都被画中垂柳独白了心声。

 

图11,樊虚《仕女十段图卷》 


 图12,清张瘦虎《柳阁仕女图轴》


     

图13,民国徐操、王雪涛、周元亮合作山水人物镜心

                                                                                                                     

六、隐士身份

自“陶门柳”成为不慕名利、情操高尚的隐逸思想被广泛表达后,柳树在绘画中逐渐被看作隐士身份的标识。馆藏清代笪重光所绘《山水轴》(图14)颇富文人隐逸趣味。江岸柳树下,一人孤舟垂钓,画面萧散冷寂,大有“柳下碧波春寂寂,绿荫终日伴渔歌”的隐士气韵。

 图14,清笪重光《山水轴》


七、驱邪圣物

佛教认为柳树是除邪驱恶的圣物。“柳枝观音”也成为了美术中常见作品,出现绘画、瓷器、铜器等各种媒材的“柳枝观音像”(图15,图16),表达以柳扫世间污垢,普度众生的教义。


 图15,清佚名《杨柳观音像轴》

 

图16,清代杨枝观音像

八、想象中国

中国柳树图像随着中西贸易传入欧洲,风靡一时,成为彼时西方人的中国想象。这件外销欧洲的清乾隆粉彩山水楼阁纹花口盘(图17),纹样由柳树、楼阁和拱桥等元素组成,杨柳造型与明晚期流传的《诗余画谱》《唐诗画谱》中垂柳图像极为相似。

图17,清乾隆粉彩山水楼阁纹花口盘

 

当然,柳树的文化内涵还有很多,其“不择地而生、先春而青、深冬始瘁”等诸多特性被人们赋予内容不断丰富,限于篇幅,就不一一赘述,有待诸君提出自己的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