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展览:万寿寺历史与文化展(一)


馆长寄语


2021年我馆线上推出“换个形式看展览”栏目,分万寿寺历史与文化展、佛教艺术展、瓷器艺术展、玉器艺术展、皇室书画展等九项内容,均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开放的展览。这批展览以介绍本馆的基本陈列为主要内容,在闭馆期间通过线上形式向观众展示,带您提前浏览北京艺术博物馆的历史与藏品,也有征求各方意见,以便调整修改,使未来线下展览更加祯善不负观众之意。




展览概述

万寿寺始建于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历经明清两朝帝王的兴修、扩建,形成了集寺院、园林、皇家行宫于一体,中东西三路建筑相毗邻的大型古代建筑群。如今,万寿寺即是北京艺术博物馆的所在地,也是北京艺术博物馆的一件珍贵藏品。

2020年4月,《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提出了全国文化中心“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谋篇布局,构建“一河、两道、三区”的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格局。万寿寺作为运河文化展示区之一,再次绽放出时代的光彩。

海报设计:李昕钰


第一期 皇家敕建

第二期 万寿祝釐

第三期 长河明珠

第四期 国家瑰宝


明代始建

万寿寺始建于明代(公元1577年),是一座皇家敕建寺院。寺院由明神宗万历皇帝下旨修建,主要目的是“创一寺以藏经焚修,成先帝遗愿”。明穆宗隆庆皇帝执政时,北京城内的番、汉经厂已经破败,隆庆皇帝先是修复了番经厂,汉经厂尚未修复便去世了。因此,万历皇帝继位后由皇太后主持,决定继承先帝的遗愿,建一座寺院来存放汉文经书。同时,万寿寺的修建正逢万历皇帝成婚,表示皇帝开始亲政,修建一座皇家寺院也兼具了为帝王祈福的意义。

明神宗万历皇帝


寺院选址于西直门外,高梁河北岸,广源闸西侧。由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宣文皇太后李氏带头捐资修建,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三月动工,次年六月竣工。万历皇帝亲赐匾额“护国万寿寺”,内阁首辅张居正为其撰写了碑文。

初建成的万寿寺,中心建筑为一藏经阁,贮存由汉经厂迁移至此的经书。由明宫廷内官监太监主持寺中事务,管理僧人唪经焚修。

长河与万寿寺(摄影:杨京京)


巨钟高悬

万寿寺建成不久后的公元1607年,同样存放于汉经厂的华严钟(俗称永乐大钟)迁至万寿寺内。这口铸成于明永乐年间,周身备镌佛教经文的大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钟,代表明代铸造技术之巅峰。大钟曾悬于万寿寺东路建筑前端的钟楼内直至明末,标志着明代万寿寺作为皇家敕建寺院的重要地位。

明 华严钟(永乐大钟) 现藏于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礼佛、观钟、巡游西山美景——万寿寺成为明代文人墨客游览京城郊野的一处名胜之所。记述万寿寺景观的游记、随笔颇多,如明代蒋一葵的《长安客话》中,描写寺院建筑“璇宫琼宇,极其闳丽”;樊良枢作《万寿寺华严钟》诗,赞叹华严钟的“钟乎一起鸣盛时,若有修者闻而思。不然声海八十一,近在城西人不知”。


清代扩建

山门悬“敕建护国万寿寺”匾(摄影:高塽)


随着明王朝的灭亡,万寿寺不再为内廷管理,而转由禅林高僧作为住持管理寺院事务。清代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皇帝为万寿寺赐匾“敕建护国万寿寺”,再次确定了万寿寺为皇家寺院的地位。

随着清代皇室在西郊兴修园林,万寿寺所处的地理位置变得越发重要,受到重视。康熙、乾隆、光绪等皇帝都下令对万寿寺进行了重修和扩建。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皇室开始在西郊营建畅春园,修缮万寿寺成为修建畅春园的外围工程。在这次修缮过程中,寺院的功能布局进行了调整,初步形成了中、东、西三路建筑的规模。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逢崇庆皇太后六旬、七旬万寿庆典之际,乾隆皇帝下令对万寿寺分别进行了两次重修扩建。这两次修缮后,万寿寺达到了皇家敕建的鼎盛时期,形成了集寺院、园林、行宫于一体,东中西三路相毗邻的大型建筑群。

清乾隆《万寿寺建筑格局图》


乾隆二十六年修缮完成后,在无量寿佛殿前立碑记录敕修万寿寺的情况,并建一座重檐黄琉璃瓦碑亭,这是万寿寺中首次出现黄琉璃瓦建筑,突显万寿寺作为皇家敕建寺院的身份等级。

乾隆二十六年敕修万寿寺新建黄琉璃瓦碑亭(摄影:杨京京)


清代晚期,国力逐渐衰落,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以圆明园为首的西郊园林遭到洗劫,万寿寺一度成为留守官员处理外事的临时场所。清末光绪皇帝在位时,慈禧太后临近六十寿辰,下令仿照乾隆朝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之旧例举办万寿庆典。为此,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再次对万寿寺进行修缮,这是万寿寺最后一次为皇室举办祝寿活动,也是皇家最后一次敕修万寿寺。这次修缮使万寿寺在战火纷乱的清末民初之际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

光绪二十年效仿乾隆朝敕修万寿寺建碑亭(摄影:曹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