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展览:万寿寺历史与文化展(三)


馆长寄语


2021年我馆线上推出“换个形式看展览”栏目,分万寿寺历史与文化展、佛教艺术展、瓷器艺术展、玉器艺术展、皇室书画展等九项内容,均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开放的展览。这批展览以介绍本馆的基本陈列为主要内容,在闭馆期间通过线上形式向观众展示,带您提前浏览北京艺术博物馆的历史与藏品,也有征求各方意见,以便调整修改,使未来线下展览更加祯善不负观众之意。




展览概述

万寿寺始建于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历经明清两朝帝王的兴修、扩建,形成了集寺院、园林、皇家行宫于一体,中东西三路建筑相毗邻的大型古代建筑群。如今,万寿寺即是北京艺术博物馆的所在地,也是北京艺术博物馆的一件珍贵藏品。

2020年4月,《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提出了全国文化中心“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谋篇布局,构建“一河、两道、三区”的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格局。万寿寺作为运河文化展示区之一,再次绽放出时代的光彩。

海报设计:李昕钰


第一期 皇家敕建

第二期 万寿祝釐

第三期 长河明珠

第四期 国家瑰宝


“乾隆水道”

明清京城水系图


流经万寿寺山门前的长河,是北京城的一条古河道,称高梁水。明清时期,这条河道俗称长河,是京城水系中的一段。《大清一统志》卷五《顺天府二》记:“高梁河今为玉河上流,即玉泉山水所经,别曰:高梁者,存古名也。”《日下旧闻考》卷七十七《国朝苑囿·长河乐善园》一篇记:“高梁桥在西直门北,其水发源于玉泉,由昆明湖秀漪桥东流注此,即长河也。”

现在的西直门外高梁桥


清代自康熙时起,着手在京城西郊修建大型的皇家行宫与苑囿。乾隆初年为兼顾城内湖泊与西郊园林的用水,开始河道治理和开辟新的水源。决定引玉泉水脉,汇集成湖(即昆明湖),再将湖水经河道东引入皇城,形成西郊园林至紫禁城的水系。《皇朝通志》卷二十八《京畿诸水》详细记述了这段水系的流经与流向:“玉河源出宛平县玉泉山,汇为昆明湖,东南经长春、麦庄二桥,过广源闸至高梁桥,分流经德胜门入西水关,汇为积水潭;入皇城为太液池,环绕紫禁,经金水桥出玉河桥,达正阳门东水关,至东便门东水关,下注大通河,东南流,设五闸瀦水济运,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自大通河以下亦名通惠河。”经过治理的城市水系即能满足皇室的生活用水,又疏通了一条往返紫禁城与西郊苑囿的水路即长河水道。这条水道码头起点为西直门外高梁桥,终点在昆明湖与长河、东堤与西堤交界处的绣漪桥,成为皇室往返西郊园林的重要通道。因此,后人也常称这条水道为“乾隆水道”。

(清)爱新觉罗·弘旿绘《都畿水利图卷》

长河沿岸万寿寺、五塔寺段局部


长河的兴衰与万寿寺的繁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广源闸位于这条水道近二分之一路程处,船行至此需要上岸过桥换船。广源闸旁的万寿寺作为换船时休憩的恰当场所,在这条水道上显得格外突出。乾隆皇帝在修好长河水道后,包括万寿寺在内的长河两岸的寺院也得到修缮。皇帝常乘船往来于紫禁城与西郊,在《乾隆御制诗文全集》中描写万寿寺的作品里,常以“泛舟过万寿寺”“万寿寺小憩”为题,或许也是万寿寺能受到皇帝关注的原因之一。清末光绪时,慈禧太后喜欢乘船去颐和园,行船至广源闸时,也常在万寿寺礼佛,在西路行宫中休憩。

清·光绪《五园三山及三营地图》


清·光绪《三山五园外三营地图》

万寿寺、三笑庵及苏州街局部


“游春与庙会”

除了与皇家的渊源,明清时期长河一带也是民间活动频繁之所。河两岸寺庙林立、垂柳拂岸,河水急流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被评价为“依依有江南之色”,是文人墨客得以小憩沧浪,思情物外之所。由于交通便利,环境优美,长河沿线的民俗活动众多,庙会、浴佛会、踏青等聚集数万民众的活动成为清代京郊百姓生活的重要内容。自清代末年,万寿寺每年浴佛会期间向京城百姓开放半个月。

网络视频:《大奶奶穷逛万寿寺》

演唱:顾伯岳;伴奏:白金鑫


逢阴历四月初一至十五,长河沿岸正直初夏风光秀丽之时,(清)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记,庙会期间“柳风麦浪,涤荡襟怀,殊有天明气清、惠风和畅之致。诚西郊之胜境。”时年有一单弦牌子,曲名《大奶奶穷逛万寿寺》唱的正是京城百姓逛万寿寺的故事。此外,京城流传的竹枝词中,描写人们逛万寿寺庙会热闹、喜悦的场面:“三春将尽四月来,西郊万寿寺庙又开。红男绿女联蹁路,小儿更是得意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