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展览:万寿寺历史与文化展(四)


馆长寄语


2021年我馆线上推出“换个形式看展览”栏目,分万寿寺历史与文化展、佛教艺术展、瓷器艺术展、玉器艺术展、皇室书画展等九项内容,均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开放的展览。这批展览以介绍本馆的基本陈列为主要内容,在闭馆期间通过线上形式向观众展示,带您提前浏览北京艺术博物馆的历史与藏品,也有征求各方意见,以便调整修改,使未来线下展览更加祯善不负观众之意。




展览概述

万寿寺始建于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历经明清两朝帝王的兴修、扩建,形成了集寺院、园林、皇家行宫于一体,中东西三路建筑相毗邻的大型古代建筑群。如今,万寿寺即是北京艺术博物馆的所在地,也是北京艺术博物馆的一件珍贵藏品。

2020年4月,《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提出了全国文化中心“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谋篇布局,构建“一河、两道、三区”的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格局。万寿寺作为运河文化展示区之一,再次绽放出时代的光彩。

海报设计:李昕钰


第一期 皇家敕建

第二期 万寿祝釐

第三期 长河明珠

第四期 国家瑰宝


“古寺新生”

▼1949年新中国成立。

▼1957年万寿寺的最后一任住持将万寿寺交由政府相关部门管理。

▼1979年万寿寺作为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皇家建筑,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接收了万寿寺古建筑群的管理工作。

▼1987年北京艺术博物馆在此正式成立,万寿寺作为一座博物馆对外开放。

▼2006年万寿寺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发布。《规划》指出:“结合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棚户区改造,有序腾退不合理使用的文物建筑。”“继续开展历史文物修缮,进一步扩大文物开放数量,推进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合理利用。”

▼2017年万寿寺启动了古建筑修缮项目。万寿寺东路棚户区的腾退、拆迁工作也取得了重大成果,东路的考古与复建工程也提上日程。

▼2019年“万寿寺古都文化展示区”成为《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一河、两道、三区”大运河文化带的展示区之一。

▼2020年12月万寿寺中路修缮工程完工。


“云逛万寿寺”

【敕建匾额与“洪福齐天”】万寿寺山门上悬挂的蓝底金字“敕建护国万寿寺”匾额,为清代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题写悬挂。山门内券顶上绘有青天流云百福图为清末重修时加以彩绘,百只形态各异的红色蝙蝠飞翔于青天流云之间。红蝙蝠谐音“洪福”,整幅图案寓意“洪福齐天”。

万寿寺山门匾额


青天流云百福图


【大延寿殿】俗称大雄宝殿,是万寿寺中路的重要建筑。根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中记,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皇帝御书“慧日长辉”匾额,赐万寿寺。原件在民国时遗失,2011年,依据清宫档案记载复原此匾。现悬挂于大延寿殿门上方。

复原雍正御书“慧日长辉”匾


殿内原状陈列展示的三世佛,为清代康熙重修寺院时所塑,中为释迦摩尼佛,西为阿弥陀佛,东为药师佛。两边分列十八罗汉,三世佛后有倒座观音。十八罗汉塑像大都面如满月,耳轮垂肩,面貌祥和,这与其它寺庙略有不同,而是与万寿寺作为皇家祝寿活动场所相协调的。

2017年闭馆前大延寿殿内的原状陈列


【乾隆十六年敕修万寿寺碑】在大延寿殿前左右立两通石碑,为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敕修寺院后所立。其中东侧石碑书汉满文,西侧石碑书蒙藏文,记录了重修寺院的原委以及乾隆皇帝对母亲的崇敬之意。尤其是殿东侧石碑背面刻的乾隆《万寿寺瞻礼有感》将一位八旬皇帝忆白龄母亲的母子之情成予世人,感人至深。

大延寿殿前的乾隆十六年敕修万寿寺碑


西侧蒙藏文石碑拓片、东侧满汉文石碑拓片


【假山及三大士殿】假山位于万寿寺中路的第五进院,明代院内原有假山以及绕山水池,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将水池填埋,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将堆砌假山中掺杂的太湖石拆除,全用青石堆成,形成三座山峰。三山间以沟壑相隔,上以石桥相通,由此形成千曲百迴、嵯峨起伏之势。山上分三大士殿,中为观音殿,左为文殊殿,右为普贤殿。观音殿下假山洞内为地藏宫,原供地藏菩萨。

万寿寺中路的假山及山上的观音殿


【乾隆二十六年重修万寿寺碑及御碑亭】假山及三大士殿的北面是乾隆御碑亭,为八角攒尖顶,这是万寿寺首次出现使用黄色琉璃瓦的皇家建筑。碑亭于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建成,亭内有螭首龟趺巨型御石碑一通,高3.96米,碑文为乾隆御题“重修万寿寺碑记”,上面记述了乾隆皇帝为母亲祝寿而扩建万寿寺的过程,分别以汉、满、蒙、藏文字铭刻。汉白玉地幔有寿山福海图饰。

乾隆御碑亭


【无量寿佛殿及内渗金多宝铜佛塔】乾隆御碑亭的北面是无量寿佛殿,清代增建。本殿原供有一尊高约5米的漆金无量寿佛铜塑立像,后被毁。无量寿佛殿内现供有渗金多宝铜佛塔一座,塔铸成于明天启年间(公元1620年),解放后辗转至此。塔体周身有佛、菩萨、罗汉、诸天等雕像四百余尊,表现诸佛在虚空中听多宝如来佛说法之场景。这些塑像造型生动,铸造工艺精湛,为典型明代雕塑风格,佛教艺术价值很高。

无量寿佛殿内现有渗金多宝铜佛塔


【中西合璧式院门】无量寿佛殿的两侧是中西合璧式院门。改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扩建寺院之时。券顶西式作法源于法国巴洛克式建筑风格,两边的什锦窗则是中国传统的建筑特色。这在寺庙中绝无仅有。乾隆二十五年圆明园扩建时引进西洋建筑,乾隆皇帝对这种建筑风格十分喜欢。因此,在重修万寿寺时,建筑师们便把这种建筑形制也用在了万寿寺的建筑上面,从而使万寿寺建筑群具有了异国情调。

中西合璧式院门


【方丈院】万寿寺东路的营建始于永乐大钟的到来,清代,大钟迁移至觉生寺,东路建筑以及其功能有了很大变化。目前,万寿寺东路保存下来的建筑仅有最北端的方丈院,2018年北京艺术博物馆启动了对方丈院的腾退、修缮工作,修缮完工的方丈院将规划为北京艺术博物馆的家具展厅对外开放。

修缮中的东路方丈院


【寿茶寿膳房】万寿寺的西路兴建于清代,最前端为寿茶寿膳房,由两组两进四合院组成,是西路行宫院南端的一组建筑。寿茶寿膳房从未对游客开放过,2019年修缮完工,现为北京艺术博物馆的办公场所。

修缮后的寿茶寿膳房院落


【行宫后罩楼、假山及爬山游廊】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对万寿寺的扩建中,西路寿茶寿膳房院后改建为一座大型的王府规模的四合院,在院后修后罩楼。后罩楼为两层楼阁式,下层为穿堂,上层为书楼。书楼两侧连爬山游廊,游廊西建四方亭,东建八角亭,廊子终端与行宫院长廊连接。1982年2月万寿寺西路发生火灾,行宫正殿、游廊等建筑被烧毁。后又得到复建,保持了原有的建筑外貌。

修缮中的西路行宫后罩楼


修缮中的爬山游廊与后罩楼


修缮中的西侧游廊与四方亭


修缮中的东侧游廊与八角亭


结语

历史上的万寿寺历经沧桑、几经沉浮。当今,为响应中共北京市委的号召,更好的利用、活化历史建筑,万寿寺再度以北京艺术博物馆的新身份散发着她的魅力,努力为首都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宛如一颗明珠镶嵌于北京历史文化的长河之上,绽放着璀璨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