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展览:馆藏古代佛像艺术展(一)


馆长寄语


2021年我馆线上推出“换个形式看展览”栏目,分万寿寺历史与文化展、佛教艺术展、瓷器艺术展、玉器艺术展、皇室书画展等九项内容,均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开放的展览。这批展览以介绍本馆的基本陈列为主要内容,在闭馆期间通过线上形式向观众展示,带您提前浏览北京艺术博物馆的历史与藏品,也有征求各方意见,以便调整修改,使未来线下展览更加祯善不负观众之意。




海报设计:李昕钰


第一期 馆藏汉传佛像艺术:南北朝、隋唐时期

第二期 馆藏汉传佛像艺术:宋~元、明清时期

第三期 馆藏藏传佛像艺术:元朝

第四期 馆藏藏传佛像艺术:明朝

第五期 馆藏藏传佛像艺术:清朝


【汉传佛教】指历史上流行于我国汉族地区和经汉地传入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佛教,又称汉语系佛教或汉地佛教。东汉中晚期我国正式开始了造像活动,由此揭开汉传佛像艺术发展的序幕。汉传佛像艺术作为一种外来艺术形式,经过我国千百年社会的不断熔铸和改造,逐渐脱离印度文化的色彩,向着中国民族化的方向发展:南北朝造像轻盈飘逸,隋唐造像典雅端庄,宋代造像写实自然,明清造像更趋规范化,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南北朝时期

(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艺术迅速趋于繁盛的时期。南北朝时期的造像在吸收印度佛造像艺术的同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创造出沉静内省、轻盈飘逸的佛像艺术特色,不仅迎来了中国佛教造像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同时更直接为唐代佛像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有少量南北朝时期的佛造像。

北魏 铜释迦牟尼佛像 高8.8厘米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像跣足站立在覆钵形台座上,下为方形台座。头饰螺发,顶显高发髻,面庞丰润,双目低垂,身披通肩袈裟,袈裟的衣纹呈U字形均匀的分布在胸前。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佛像身后是舟形大背光,背光外部装饰有火焰纹,头后有圆形头光,显示出佛的端庄与宁静。

南北朝 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高6.1厘米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北魏 铜阿弥陀佛像 高14.5厘米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像结跏趺端坐于单层莲花座上,背后是舟形大背光。肉髻平滑高隆,面庞丰润,双目微睁,双手在腹前结禅定印,身着通肩袈裟,袈裟衣纹呈水波状分布在双臂、胸前并散落在莲座上,莲座下面是方形台座。背光上部现半身佛像。整尊造像显现出沉静大气的艺术气韵。

东魏 石雕释迦牟尼佛及二胁侍像 高48厘米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中央主尊为释迦牟尼佛像,跣足站立,头饰螺发,高发髻,面庞圆润,宽额广颐,双目低垂,身披通肩袈裟,袈裟自双肩而下,自然的垂于两侧脚踝处。胸前均匀的分布着U字形衣纹。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佛像头后有雕刻着莲瓣纹的圆形头光,衬托出佛的宁静与超然。左右两侧的菩萨像均恭敬的立于释迦牟尼佛的两侧,束发,头戴高发冠,身着菩萨装,衣纹简洁,右侧菩萨像在胸前双手合十,左侧菩萨像一手于胸前握宝珠,另一手捏串珠。

在北京地区的博物馆中如首都博物馆、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以及受丝绸之路影响的甘肃、上海、南京、四川、青州等地方所藏的南北朝造像,其中不乏经典之作,我们可从中领略出南北朝造像独特的艺术神韵。

北魏太和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首都博物馆藏


东魏天平三年赵俊兴造一佛二菩萨造像碑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藏


南朝梁中大同元年 释慧影造释迦牟尼佛漆金石像

上海博物馆藏


北齐贴金彩绘释迦佛立像

青州博物馆藏


隋唐时期

(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佛造像艺术迎来了黄金时期。艺术家们在吸收外来艺术的同时更加注重与中国传统文化及艺术审美相融合,创作出了完全民族化的佛像艺术。此时的造像端庄大气,又不失灵动,其风格成熟,工艺精湛,整体反映出国家的综合实力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隋 铜观音菩萨像 高9厘米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隋大业 铜观音菩萨像 高13.6厘米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唐 铜镀金释迦牟尼像 高11.2厘米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唐 铜镀金释迦牟尼像 高9.6厘米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唐 铜镀金观音菩萨像一组 高8.6~13.2厘米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唐代盛行制作观音菩萨题材的造像。这组观音像均头戴花冠,身体呈三折枝式站立,周身饰璎珞珠宝,腰间束裙,身体两侧有飘动的帔帛,体态丰腴,造型灵动,充分体现出唐代造像的艺术特色。

唐 铜镀金力士像 高7.7厘米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唐 铜镀金力士像 高8厘米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