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展览:馆藏古代佛像艺术展(三)


馆长寄语


2021年我馆线上推出“换个形式看展览”栏目,分万寿寺历史与文化展、佛教艺术展、瓷器艺术展、玉器艺术展、皇室书画展等九项内容,均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开放的展览。这批展览以介绍本馆的基本陈列为主要内容,在闭馆期间通过线上形式向观众展示,带您提前浏览北京艺术博物馆的历史与藏品,也有征求各方意见,以便调整修改,使未来线下展览更加祯善不负观众之意。




海报设计:李昕钰


第一期 馆藏汉传佛像艺术:南北朝、隋唐时期

第二期 馆藏汉传佛像艺术:宋~元、明清时期

第三期 馆藏藏传佛像艺术:元朝

第四期 馆藏藏传佛像艺术:明朝

第五期 馆藏藏传佛像艺术:清朝


【藏传佛教】于公元7世纪初正式传入青藏高原,历经1300余年的传播与发展,形成了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佛教造像是藏传佛教艺术中最为璀璨夺目的艺术形式,特别到元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得到各帝王的尊崇和扶植,各朝帝王都希望通过佛教保佑自己长寿延绵,江山永固,这也为佛教艺术发展迎来了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实现了汉藏民族间文化的相互交融。宫廷造像尤为突出,其风格纯熟,端庄大方,制作精美,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也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历史见证,充分见证了藏民族自古以来与祖国内地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交流。


元代

(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元代,西藏结束了长期战乱的局面,归顺了中央政府,使得内地与西藏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从而促进了汉藏间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等多方面的交流,也影响着佛像艺术的发展。这一时期汉藏艺术相互交融,特别是元代将藏传佛教定为国教,在宫廷专门设“诸色人匠总管府”制作藏式佛像,为当时皇宫和大都、上都的皇家藏传佛寺服务。元代宫廷造像以其成熟的风格、规范的造型、精美的工艺著称于世,其汉藏融合的造像艺术形式对后世造像的制作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将元代造像艺术称为藏传佛像艺术的“转型期”。

14世纪铜镀金释迦牟佛成道像 高41厘米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元至正二年至至正五年(1342—1345年)石雕不动佛像 高30厘米

北京昌平区居庸关云台藏


14世纪铜镀金金刚持像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金刚持像高18厘米,为藏传佛教噶举派崇奉的本初佛,在藏传佛教里地位极高。此件造像头戴花冠,顶束发髻,余发垂于两肩,面庞圆润,双目微睁,胸前饰璎珞,双臂饰臂钏,双手饰有手镯,手指戴有戒指,下身着长裙,裙摆呈扇形自然的散落在台座之上。腰间、腿部及裙摆等处均有装饰,双手在胸前交叉,结吽迦罗印,左手持金刚铃,右手持金刚杵,结跏趺端坐于双层莲座上,莲瓣宽大饱满。整尊造像装饰极为繁缛华丽,周身饰有绿松石及各种宝石,造型规范端庄,堪称元代宫廷造像的典范之作。

14世纪铜曼达拉娃像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曼达拉娃是莲花生大师的明妃。此像高12.5厘米,面庞丰腴,宽额广颐,双目圆睁,双耳饰有圆形大耳珰垂肩,胸前饰璎珞,颈挂长链,饰有臂钏、手镯等饰物,头后梳一发辫。下身着长裙,盘腿坐于莲座之上,右手于右膝处施与愿印,左手上扬持莲茎。

14世纪铜漆金金刚手菩萨像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像高17厘米,金刚手菩萨为大势至菩萨的化身,藏传佛教三大依怙主之一,藏族人民曾经把吐蕃王朝时期的赤热巴巾尊奉为金刚手菩萨的化身。此像展左立于双层莲座之上,脚下各踩一仰卧外道身上,左手于身体左侧持金刚铃,右手上举持金刚杵。整尊造像体态圆润、壮硕,装饰华丽,做工精美,堪称元代宫廷造像的杰出代表。

14世纪铜镀金文殊菩萨像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像高11.5厘米,文殊菩萨在汉藏民族中都享有很高的地位,被誉为智慧的象征。此件文殊菩萨像跏趺坐于双层莲花座上,左手于胸前捏莲茎,莲花开于左肩,花芯处有一经书,右手上举持宝剑,为其重要标识。整件造像身姿提拔,工艺精细,装饰华美,造像端庄大气,莲座宽大,莲瓣饱满有力,属元代宫廷造像的代表之作。

元大德九年(1305年)铜镀金文殊菩萨像 高1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