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展览:馆藏古代佛像艺术展(五)


馆长寄语


2021年我馆线上推出“换个形式看展览”栏目,分万寿寺历史与文化展、佛教艺术展、瓷器艺术展、玉器艺术展、皇室书画展等九项内容,均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开放的展览。这批展览以介绍本馆的基本陈列为主要内容,在闭馆期间通过线上形式向观众展示,带您提前浏览北京艺术博物馆的历史与藏品,也有征求各方意见,以便调整修改,使未来线下展览更加祯善不负观众之意。





海报设计:李昕钰


第一期 馆藏汉传佛像艺术:南北朝、隋唐时期

第二期 馆藏汉传佛像艺术:宋~元、明清时期

第三期 馆藏藏传佛像艺术:元朝

第四期 馆藏藏传佛像艺术:明朝

第五期 馆藏藏传佛像艺术:清朝


【藏传佛教】公元7世纪初正式传入青藏高原,历经1300余年的传播与发展,形成了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佛教造像是藏传佛教艺术中最为璀璨夺目的艺术形式,特别到元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得到各帝王的尊崇和扶植,各朝帝王都希望通过佛教保佑自己长寿延绵,江山永固,这也为佛教艺术发展迎来了重要时期,这时期实现了汉藏民族间文化的相互交融。宫廷造像尤为突出,其风格纯熟,端庄大方,制作精美,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也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历史见证,充分见证了藏民族自古以来与祖国内地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交流。


清代

(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清代,藏传佛像艺术继续发展,出现了崇古和写实两大新风尚。清代依然得到帝王和贵族的崇奉,康熙皇帝率先在宫中设立机构制作藏传佛像,“中正殿念经处”就掌管藏传佛像的铸造。这一时期的造像姿态典雅,造型规矩,工艺精湛。雍正时期制作的佛像相对较少,到乾隆时期因严格按照《造像量度经》制作,造像大方、结构匀称、用材讲究,但缺乏内在的精神气质和艺术魅力,造像普遍程式化,艺术水平有所下降。

17~18世纪铜镀金无量寿佛像一组 高10~25厘米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清代每当皇帝或太后寿辰之时,宫廷都要制作一些与增福延寿有关的佛像。无量寿佛,俗称“长寿佛”,在藏传佛教造像中最能代表长寿之意,所以其制作的数量也相当大。

这组无量寿佛像均为菩萨形象,头戴五花冠,顶束高发髻,余发垂于两肩,身着天衣,胸前饰璎珞,周身饰有臂钏、手镯、脚镯等饰物。结跏趺端坐,双手在腹前结禅定印,手中托长寿瓶。

乾隆时期宫廷造像大体可分两大类。一类造像造型规整,胎体厚重,体量较大且题材广泛,莲座正前方从左至右阳刻“大清乾隆年敬造”七字款楷书。如下图:铜释迦牟尼佛像、铜密集金刚像。

清乾隆款铜释迦牟尼佛像 高38.5厘米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清乾隆款铜密集金刚像 高37.5厘米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另一类是乾隆时期的六品佛楼像。清代宫廷推崇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六品佛楼”是清宫重要的一组佛堂建筑。“六品”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针对修行者不同的根机(灵性、悟性等),将密宗的修习内容按照程度的深浅,从低到高,先显教后密教的次序,共分六品。它体现了乾隆皇帝对藏传佛教格鲁派修行总体思想的理解,并通过具像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六品佛楼中的造像数量非常大且形象各异,每尊佛像有三处题记:莲座上部正前方刻有“大清乾隆年敬造”,莲座下沿为此尊佛像名号,背后有所属品名款。如下图:昂机达尊者像、铜泥金大势至菩萨像、铜自在願母像。

清乾隆款铜泥金昂机达尊者像 高17.5厘米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清乾隆款铜泥金大势至菩萨像 高10.5厘米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清乾隆款铜自在願母像 高13厘米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18世纪铜镀金白度母像 高17厘米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像头戴五佛宝冠,身着天衣,跏趺端坐于双层莲座之上,左手置胸前,手中捏花茎,右手结施与印,两肩处开有乌巴拉花。白度母的明显特征是全身共有七只眼,双手双足各一眼,面部有三眼,共七只眼,所以又俗称“七眼女”。这些眼睛象征着她能观照一切众生。

18世纪铜镀金尊胜佛母像 高18厘米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据经典记载,尊胜佛母十分慈悲,救世急切,能增长寿命和福慧,消除罪业,免除凶灾,历史上颇受藏蒙佛教信徒崇奉。

中央供奉无量寿佛像,左边白度母,右边尊胜佛母,这一组佛像同时供奉在一起,被认为是福寿吉祥的象征。

18世纪铜黄财神像 高8.5厘米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黄财神,藏传佛教中最常见的财神,因其身体呈黄色,故称黄财神。此像体态肥胖,大肚,半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左腿横盘,右腿下垂,脚踩一海螺。左手握一吐宝鼠鼬,右手握桃形宝珠。他不仅主司财富,能使一切众生脱于贫困,财源广进。还能增长福德、寿命和智慧。

18世纪铜镀金绿度母像 高29.5厘米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尊造像头戴五花冠,顶束高发髻,余发垂于两肩,面庞圆润,圆形大耳珰垂肩,胸前饰璎珞、长链,下身着长裙,一条帔帛自双臂而下,垂搭于身体两侧。右手于右膝处结施与印,左手在胸前结安慰印,手捏花茎,左肩处开有乌巴拉花。全像半跏趺坐于双层莲座上,右脚下垂踩莲花。整尊造像端庄大方。

18世纪铜镀金六臂大黑天像 高27厘米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大黑天是梵音“玛哈嘎啦”的意译,又译为“救怙主”,藏语称“贡保”。他是西藏地区著名的护法神。大黑天以战神的特性深受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的虔诚信奉,如元代时就曾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尊崇,到清代又得到诸帝王的信奉。大黑天有二臂、四臂和六臂等不同形象,这些形象分别被藏传佛教不同教派所崇奉,其中二臂大黑天是萨迦派重要护法神,四臂大黑天为噶举派所信奉,六臂大黑天则受到格鲁派尊崇。此件造像是四臂大黑天像,是胜乐金刚的护法,也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的主要护法。其像展左站立,头戴骷髅冠,面有三目,龇牙咧嘴。身后披一张象皮。主二臂在胸前,一手持金刚月刀,一手托嘎巴拉碗,余二臂,一手上举持宝剑,另一手自然抬起,手捏象皮的一角。

18世纪六臂大黑天像唐卡 长200厘米 宽138厘米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18世纪宗喀巴大师像唐卡(局部) 整幅唐卡长90厘米 宽64厘米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