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展览:馆藏瓷器艺术展(二)



馆长寄语


2021年我馆线上推出“换个形式看展览”栏目,分万寿寺历史与文化展、佛教艺术展、瓷器艺术展、玉器艺术展、皇室书画展等九项内容,均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开放的展览。这批展览以介绍本馆的基本陈列为主要内容,在闭馆期间通过线上形式向观众展示,带您提前浏览北京艺术博物馆的历史与藏品,也有征求各方意见,以便调整修改,使未来线下展览更加祯善不负观众之意。


                                                 海报设计:曹宏安

第一章  逸韵高远 色釉瓷

第二章  熠烁古今 彩绘瓷

第三章  奕世天工 彩釉瓷

第四章  翊善识珠 仿古瓷


彩绘瓷,是指器表加饰了彩绘纹样的瓷器。从烧造工艺上可分为釉下彩、釉上彩、釉上釉下结合彩等三类。从品种而言又可细分为白地黑花、红绿彩、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釉里三彩、三彩、五彩、斗彩、粉彩、红彩、绿彩、金彩、墨彩等。装饰纹样题材广泛,图案内容丰富,霞光溢彩,熠烁古今,具有浓郁的艺术气息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1、白地黑花

白地黑花又称白地黑彩。以磁州窑为代表,其工艺过程是在成型的瓷坯上先敷一层白色化妆土,然后用毛笔蘸黑料在器表绘画纹样或题写诗句,施透明釉后入窑经高温烧成。因汲取了中国画的某些技法而充满了独特的笔墨情趣。兴起于宋代,流行于金元时期。

【图1】白地黑花折枝花卉纹枕(艺10073)  金代(1115~1234)

长23.3cm 宽19.7cm 高13.2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2、红绿彩

红绿彩是以毛笔蘸取色料在已烧成的高温白釉或白地黑花瓷上绘画纹样,再入窑经低温二次焙烧而成。因色调以红、绿两色为主而得名。兴起于金代,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著名的烧造窑场有磁州窑、当阳峪窑、八义窑等。明清时期则以景德镇窑成就最高。


图2】红绿彩童子像(艺10072) 金代(1115~1234)

高17.5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图3】红绿彩十八学士图盖罐(艺10139) 明嘉靖(1522~1566)

口径17.6cm 底径20cm 高43.5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3、青花

青花是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绘画纹样,施透明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白地蓝花是其基本特征。创烧于唐代巩义窑,成熟于元代景德镇窑,明清时期一直盛烧不衰并成为主流产品。由于各个时期采用的青料不同以及画法的改变,故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图4】青花缠枝莲纹壮罐(艺10123)  明永乐(1403~1424)

口径11cm 底径9.8cm 高18.7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图5】青花瑞果纹梅瓶  明永乐(1403~1424)

口径5.1cm 底径11.4cm 高28.8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4、釉里红

釉里红是以氧化铜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绘画纹样,施透明釉,入窑经高温还原气氛一次烧成。白地红花是其基本特征。创烧于元代景德镇窑,盛行于明初洪武时期。由于烧制技术难度大,明代宣德以后一度衰落,直至清康、雍、乾时期才又得以恢复生产。

【图6】釉里红团龙纹碗(艺10224) 清康熙(1662~1722)

口径14.8cm 底径6cm 高7.1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图7】釉里红团龙纹葫芦瓶(艺10482) 清乾隆(1736~1795)

口径4.2cm 底径9.8cm 高30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5、青花釉里红

青花釉里红是以氧化钴、氧化铜为呈色剂在瓷胎上分别绘画不同的图案,施透明釉,入窑经高温还原气氛一次烧成。蓝、红两色共饰一器,色调搭配和谐美观。始烧于元代景德镇窑,流行于明初,鼎盛于清康、雍、乾时期。

【图8】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纹长颈瓶(艺11753) 清乾隆(1736~1795)

口径4.3cm 底径7.6cm 高19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6、釉里三彩

釉里三彩也称釉里三色。其采用钴、铜、铁三种矿物原料为呈色剂在瓷胎上分别绘画不同的图案,罩透明釉后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因烧造技术难度较大,加之审美风尚的流转变化,釉里三彩创烧于清康熙时期且仅盛行于康熙一朝。

【图9】釉里三彩山水纹笔筒(艺10223) 清康熙(1662~1722)

口径18.2cm 底径18.1cm 高15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7、五彩

所谓五彩,并非五色,而是多种彩色之意。技术源于金代红绿彩,盛行于明清时期的景德镇窑。从烧造工艺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已烧成的白釉瓷器上用多种彩料绘画纹样后经低温二次烧成的釉上五彩;另一类是釉下青花和釉上红、黄、绿、紫等多种色彩结合绘画的青花五彩。

【图10】青花五彩龙凤纹梅花式洗(艺10155) 明万历(1573~1620)

口径30.4cm 底径19.2cm 高7.8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图11】五彩人物故事图大瓶(艺10195) 清康熙(1662~1722)

口径16cm 底径14cm 高49.8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8、斗彩

斗彩是先在瓷坯上用青花料勾勒出纹饰的轮廓线,施透明釉,入窑经高温烧成半成品,再于釉上填绘红、黄、绿、紫等各种色彩,最后经低温二次焙烧而成。创烧于明代宣德时期,繁盛于明代中期,以成化斗彩最为名贵。清代前期承袭发展,色彩也更加丰富艳丽。


【图12】斗彩宝相花纹如意耳尊  清乾隆(1736~1795)

口径4.4cm 底径15.6cm 高18.2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9、粉彩

粉彩是在康熙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影响而创烧的釉上彩新品种,清宫文献中称“洋彩”。其独特之处在于彩料中掺入了铅粉并加施含砷的玻璃白,或借助彩料中玻璃白含量变化而形成深浅浓淡的系列色阶,或在彩绘纹样时以玻璃白打底、运用中国画渲染技法突出图案的立体效果。色调温润柔和,极富艺术表现力。

【图13】粉彩花蝶纹碗(艺10382) 清雍正(1723~1735)

口径18cm 底径8.5cm 高7.5厘米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图14】粉彩花卉纹如意耳尊(艺10636) 清嘉庆(1796~1820)

口径14.7cm 底径5.6cm 高6.5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10、绿彩

绿彩是以铜为呈色剂的釉上彩。其制作工艺为:先在素胎上刻划纹饰,留出需施彩部位,其余部分施白釉,入窑经高温烧成半成品,再于露胎处填绘绿彩图案,最后经低温二次焙烧而成。兴起于明初永宣时期,清代延续烧造,以康熙成就最高。


【图15】白地绿彩龙纹盘(艺10171) 清康熙(1662~1722)

口径17.7cm 底径10.9cm 高4.8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11、墨彩

墨彩是以黑色为主,同时添加淡赭、矾红等料,在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绘制图案,入炉经二次低温焙烧而成。始烧于清康熙时期,流行于雍正、乾隆两朝并一直延续直清末、民国时期。


【图16】墨彩山水纹双陆尊(艺10355) 清雍正(1723~1735)

口径3.6cm 底径10.3cm 高22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图17】墨彩山水纹墨床(艺10356) 清雍正(1723~1735)

长21.8cm 宽15.5cm 高6.3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12、青花红彩

青花红彩是釉下青花与釉上红彩相结合的彩绘品种。其制作工艺为:先在瓷坯上用钴料描绘青花纹饰,红彩图案则预留空白,施透明釉,经高温烧成半成品,再于釉面空白处填绘红彩图案,最后入炉经低温二次焙烧而成。


【图18】青花红彩九龙纹盘(艺10274) 清康熙(1662~1722)

口径20cm 底径12.8cm 高4.3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13、红彩

红彩是以氧化铁为呈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彩。因以青矾为主要原料,再和其他矿物元素配制而成,故也称矾红彩。兴起于明代,清代技术有很大进步,红彩的色泽十分艳丽,具有极佳的装饰效果。


【图19】红彩龙纹渣斗  清同治(1862~1874)

口径5.5cm 底径8cm 高10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