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寄语
2021年我馆线上推出“换个形式看展览”栏目,分万寿寺历史与文化展、佛教艺术展、瓷器艺术展、玉器艺术展、皇室书画展等九项内容,均为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开放的展览。这批展览以介绍本馆的基本陈列为主要内容,在闭馆期间通过线上形式向观众展示,带您提前浏览北京艺术博物馆的历史与藏品,也有征求各方意见,以便调整修改,使未来线下展览更加祯善不负观众之意。
第一章 画禅风克传——清早期皇室书画艺术
第一单元 顺治皇帝的书画艺术
第二单元 康熙皇帝的书画艺术
第三单元 清早期宗室书画家
第二章 天潢贵胄多艺才——清中期皇室书画艺术
第一单元 雍正皇帝的书画艺术
第二单元 乾隆皇帝的书画艺术
第三单元 嘉庆皇帝的书画艺术
第四单元 清中期的宗室书画家
第三章 历涉应知行路难——清晚期皇室书画艺术
第一单元 道光、咸丰二帝的书画艺术
第二单元 同治、光绪二帝的书画艺术
第三单元 宣统皇帝的书画艺术
第四单元 清晚期宗室书画家
第五单元 清晚期皇室女性书画家
第四章 劲草不为疾风倾——清皇室后裔书画艺术
第一单元 溥氏兄弟
第二单元 启功&叶喆民
结语
序言
中国历代帝王亲躬翰墨艺事者众多,他们或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手段,或将其作为理政之暇的消遣。至爱新觉罗家族入主中原后,满清皇室为了维护长久统治,积极学习汉族发达的文化艺术,注重皇室成员及其近支子弟的系统教育与培养,令他们在上书房读书,选派翰林院饱学之士教授。他们自幼在这种优渥的文化环境下熏陶,加之有条件饱览宫廷历代书画珍藏等,使得清代皇室涌现出不少学养深厚的书画大家,灿若繁星,留下不计其数的优秀书画作品。
清代皇室书画与文人书画、民间书画等其他艺林书画比较而言,除了艺术风格上的不同,在纸、墨等表现媒材上也更为讲究。当时专供皇室、宫廷使用的纸、墨材料,均代表了当时材料制作的最高水平,这也是皇室书画的不同之处。
此次展出的北京艺术博物馆所藏百余件清代皇室书画作品,除同治帝作品阙如外,包括了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光绪帝、宣统帝九位皇帝的佳作,还有慈禧太后、荣慧皇贵妃、端康皇贵妃等后宫女性的书画作品,以及直郡王、果毅亲王、惇勤亲王、质庄亲王、成哲亲王、恭忠亲王、醇亲王、庆密亲王、肃忠亲王等宗室的书画作品。清亡后,部分皇室后裔仍继续在书画领域耕耘,开展书画创作、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书画艺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溥氏四杰、启功、叶喆民等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人物。本展览也选取了他们的一些代表作品,来展示清代皇室艺术在民国和新中国的传承面貌。
第一章 画禅风克传——清早期皇室书画艺术
满清贵族自入关前已有不少族人具备了一定的汉文化基础,有的已经接触过书画艺术,并通过模仿掌握了初步的书画技艺。自顺治皇帝入关后,为了巩固政权、安定社稷,顺治、康熙两朝统治者推行崇文重教的国策,开科举鸿博,编撰图书,使得满清贵族汉化进一步深入,清代的文化艺术开始接续宋明之后的文化传统蓬勃发展起来。由于帝王家族政治地位的影响,满清皇室贵族的审美趣味便积极地在宫廷、文人士大夫及民间市井中快速地蔓延开来,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清初多有前明大臣、文人士子任职宫中,辅导帝王课业。他们便自然地将明末以董其昌为主流的书画艺术风格,影响到喜爱书画的顺治皇帝,这种影响被康熙皇帝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一单元 顺治皇帝的书画艺术
顺治皇帝自幼接触汉文化,对书法和绘画有着高度兴趣,创作了大量书画作品。《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收录顺治皇帝书画作品三十四件,其中书作十五件,画作十九件。其书法擅长楷书和行书,在学习钟繇、王羲之基础上,广泛临习其他诸家名帖,笔力雄健,擅作擘窠大字。今万寿寺门额“敕建护国万寿寺”即为顺治二年(1645)御笔,北京红旗村香山北法海寺“敬佛”碑,及碑额篆书“敬赐法海禅寺”为顺治十七年(1660)御笔,可见顺治皇帝榜书及篆书面貌。此外顺治帝擅长水墨山水、人物及梅、竹等,山水画作多仿宋元名家,笔意生动。墨竹与明末书画家戴明说如出一辙,戴明说也是顺治皇帝书画作品的主要代笔人。
清人画顺治皇帝半身像轴 清代
纵147cm×横99.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皇太极第九子,六岁登基,十四岁亲政,享年二十四岁。顺治皇帝天资聪颖,读书勤奋,重视文教。执政后,为了使新兴王朝长治久安,他积极吸收先进汉文化,且不顾满族亲贵大臣反对,倚重汉官。顺治十年(1653),朝廷基本确立了“崇儒重教”的基本国策,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书画艺术的创作。顺治皇帝本人也是一位醉心汉文化且擅长书画艺术的君主,他习书颇勤,擅长楷书、行书,存世以楷书作品居多,大字气势磅礴,书法作品《御临诸名家帖五册》可知其所学书法之多样。其绘画作品见有山水、人物、墨竹和指画传世。
清顺治十七年御笔《敬佛碑》 1660年
北京红旗村香山北法海寺藏
清顺治皇帝御笔《钟馗像》轴 清顺治
纵132.4cm×横63.6cm
故宫博物院藏
清顺治皇帝御笔“敕建护国万寿寺”匾 1645年
纵76cm×横210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顺治皇帝代笔人戴明说
戴明说(1608--1686),字道默,号岩荦,道号定园,晚年自号铁帚、行一,河北沧州人,善画水墨竹石,亦工山水。其画受元吴镇、明董其昌影响较多,墨气淋漓,笔致饱满,为一时名家。他的墨竹画构图简洁明晰,竹叶向背纷披,疏密有致;用墨浓淡适宜,笔笔中锋。现存的顺治款墨竹、山水作品,笔墨水平与戴明说接近,结合文献推知,极有可能经过戴明说代笔或润色。这类作品大致有两类,一是墨竹,一是多用披麻皴的墨笔山水。
明末清初戴明说竹石轴 明末清初
纵 140.5cm×横37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图为明末清初画家戴明说所绘墨笔竹石图,作品构图简洁明晰,竹叶往往向背纷披,疏密有致;竿、枝、叶浓淡适宜,笔笔中锋,遒劲雅致,师法元代吴镇的构图和用笔。画面右侧中部署款“戴明说”,钤白文印两方:一方为“戴明说印”,另一方漫洇不识。画首正中有十六字叠文印“米芾画禅,烟峦如觌,明说克传,图章用锡”,为顺治乙未(1655)仲冬顺治皇帝御赐银章。除墨竹外,戴明说亦擅长山水。
明末清初戴明说墨竹图轴 明末清初
纵177cm×横 44.8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图为明末清初画家戴明说所绘墨竹图轴,作品构图疏密有致,竿、枝、叶笔笔相应,清润雅致,画面右侧上部署款“戴明说画”,后钤白文、朱文印各一两方;右侧下部钤白文印“遵化秦裕之印”,画面左侧钤朱文印“秦仲文鉴赏印”。
第二单元 康熙皇帝的书画艺术
康熙皇帝同他的父皇顺治皇帝一样,崇文重教,在书画艺术上造诣精深。尤其学习书法勤奋刻苦,用功最深。他曾言“朕自幼好临池,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凡古名人之墨迹、石刻,无不细心临摹,积今三十余年,实亦性之所好。”从其御笔书法作品看,大多法度井然,中规中矩,可见其童子功。康熙皇帝高超的书法艺术,除了其自身勤学苦练之外,善书近臣及书法老师的辅助之功也十分重要,陈廷敬、傅以渐、沈荃、励杜讷、高士奇、王士祯、张英、徐乾学、何焯、姜宸英、汪士鋐、陈邦彦、笪重光等人多有引导。这些清初书坛的名家,多以晋唐宋人帖学为本,受明末董其昌书法风格影响很深。在他们的影响下,康熙皇帝尊崇帖学并不遗余力地研习和临仿董其昌的书法艺术。至于绘画方面,在董其昌绘画理论指导下的清初“四王”山水画,也在康熙皇帝的褒扬和支持下占据了画坛的正统地位。这一时期由于康熙皇帝的推崇,董其昌的书画艺术理论和风格引领着皇室书画创作和欣赏的主流趋向。
清康熙皇帝写字像轴 绢本设色
纵50.5cm×横31.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八岁即位,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除螯拜、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葛尔叛乱等系列军事行动,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选拔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又反映了他出色的政治才能。康熙皇帝在书画艺术上造诣颇深,亦好搜藏散落于民间的古代书画名作。政事之余,常与臣子切磋书艺,并用心钻研,勤学苦练。
清康熙皇帝御笔行书五言唐诗卷 清康熙
纵31cm×横184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作品书五言唐诗“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唐句。”该诗出自唐代李峤《风》,表达了作者对风的赞叹。作品结体自然疏朗,笔划苍劲,墨色有浓淡枯润的变化,全篇空灵清雅,为康熙皇帝后期行书面貌,兼有董其昌、米芾笔意。作品钤朱文印两方“康熙宸翰”“敕几清晏”。
清康熙皇帝御笔卷 清康熙
纵57.5cm×横133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幅作品书“依清旷”三字,用笔结体自然疏朗,端庄中不失流畅。“依清旷”是皇帝退朝休息的场所,位于承德避暑山庄,至乾隆皇帝后更名为“四知书屋”。作品上钤“康熙御笔之宝”朱文大印。
清康熙皇帝御书册 1718年
纵21cm×横10.5cm×24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作品共四册,为临摹董其昌的行书作品。书法圆转柔媚,将董其昌书法飘逸博美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个别字稍显拘谨。款属“康熙戊戍八月二十又四日临”,钤“康熙御笔”朱文方印。每册均有鉴藏印。封皮、封底采用明黄色四合如意云暗花缎,装潢华丽。
清康熙皇帝御临各种法帖册 1717年
纵22cm×横10.6cm×19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封面书“康熙御临各种法帖 第十册”,雪青色天花锦镶木边封皮。本册页内容为汉传佛教大慧禅师礼观音文,前九册遗失。本册内容为“思、修入三摩地,得二随顺,四不思议,十四无畏,十九说法,七难二求,三十二应,无量功德,兴大威力,发大誓愿,同流九界,六道四生,生死趣中,兴百千万亿无量恒河沙劫数,善行方便,救度拔济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我今哀求,必赐加被。伏念某甲,夙生庆幸,得遇佛乘,身虽出家,心不染道。愚痴邪见,诸根昏塞。内外经书,虽于习学,章句妙理,无所通晓。又恐福力浅薄,寿命不长,徒入空门,虚生浪死。我今洗心泣血,稽颡投诚,终日竟夜,存想圣容,受持圣号,礼拜圣像。惟愿菩萨,天耳闻声,悲心救苦,怜愍加被,放大神光,照我身心。倾大甘露,灌我顶门,荡涤累世怨愆,洗洁千生罪垢,身心清净,魔障消除。昼夜之间,坐卧之中,观见菩萨,放大神光。开我慧性,使我某甲,即时神通朗发,智慧聪明,一切经书,自然记忆;一切义理,自然通晓。得大辩才,得大智慧,得大寿命,得大安乐。参禅学道,无诸魔障,悟无生忍,世世生生,行菩萨道。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落款“董其昌,丁酉二月十二日临”。后接“观音灵感真言”等。
清康熙皇帝御笔行书唐诗轴 清康熙
纵117cm×横47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作品题诗“花潭竹与傍幽蹊,画楫浮空入夜溪。芰荷覆水船难进,影舞留人月易低。”此作品结体取势自然流畅,点画运笔洒脱,章法布局是典型董其昌行书风格,行距较宽,萧散有致。董其昌的这种章法布局也是上追五代杨凝式。作品上钤“康熙宸翰”“敕几清晏”两方朱文印,引首钤“渊鑑斋”白文印。
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清代著名画家,被称为“清初画圣”。与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合称山水画家“四王”。康熙三十年(1691)60岁的王翚奉诏入京主持绘制《康熙皇帝南巡图》,让康熙皇帝极为满意,命当时的皇太子胤礽亲书“山水清晖”相赠。
清王翚山水卷 1707年
纵39.5cm×横800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作品以小青绿法绘制而成,画中山势绵延,重峦叠嶂,云雾蒸腾,有行旅商队经栈道穿行山间,一路见有庙观、楼台和村落。根据画面跋尾知其所画为庐山风景。尾跋内容如下:昔董文敏游庐山,自天池策杖大林寺,至崖头下视山腰,俱为云雾所段,四望濛濛作白毫光,身如在银海中,无复林麓村墟可得。以为画家未曾收此奇境及披范宽此卷宛然庐山所见也,独是日见庐山上方诸峰亦飘渺灭没,化为飞烟断霭耳。康熙丁亥初夏,耕烟学人王翚识。题头、题尾共钤印三方,其中有“石谷”朱文印一方,“王翚之印”白文印一方。画首右下钤印三方,其中两方为“静观斋主人”“来青阁”。卷首裱边题:余得此卷数年,拟题数语,未暇著笔,顷于寒夜展玩。长孙国瑸在旁,甫十岁,初学诗,命即事口占廿八字,颇能成句,因附录之,亦衰年乐事也。谁能真面识庐山,乌目先生画笔闲。雪夜披图寄遐思,恍如身在白云间。咸丰二年壬子冬月十八日,贵筑黄辅辰书于活泼泼斋之夜窗。卷首裱边钤印三方:“琴坞珍赏”“琴坞”“活泼泼斋”。卷尾画外有鉴藏印一方:“□林黄氏收藏经籍书画金石文字”。
第三单元 清早期宗室书画家
顺治、康熙两朝皇帝喜爱汉族文化,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在他们身体力行的艺术创作影响下,这一时期宗室贵族中涌现出了不少艺林妙手。其中与顺治皇帝同辈宗室中的安和郡王岳乐、岳乐之妹六郡主,与康熙皇帝同辈宗室中的裕亲王福全、辅国将军博尔都、庄靖亲王博果铎、和硕豫亲王鄂扎、固山贝子蕴端,以及康熙皇帝诸子中的直郡王允褆、诚隐郡王允祉、淳郡王允祐、怡亲王允祥、勤郡王允禵、庄恪亲王允禄、果毅亲王允礼、慎靖郡王允禧等,都是宗室中的书画佼佼者。
裕亲王福全 爱新觉罗·福全(1653-1703),康熙六年正月受封裕亲王。善画山水,其山水画既有董其昌的临古风格,也有“四王”山水的影子。其画面的披麻皴及山石上的树木画得不如董其昌及“四王”精到,但构图、用笔都非常内行、秀气。福全的绘画作品大多为绫本,这与明末清初文人士大夫书画创作的时尚是一致的,如董其昌、米万钟、王铎、傅山等都喜爱在绫本上创作。
固山贝子蕴端 蕴端(1671-1704),一作岳端,又作袁端,字正子,号兼山、玉池生、红兰室主人、东风居士等。其父为安和郡王岳乐。岳乐于康熙13年被授为定远平寇大将军,后封为安亲王,善画人物、钟馗。其母为清初重臣索尼的女儿赫舍里氏。康熙23年(1684),蕴端被封为勤郡王,后降为固山贝子。康熙37年坐事夺爵,有《玉池诗稿》传世。蕴端性情恬淡,喜与汉族名士往来,王世贞、姜宸英、顾贞观等与之交游甚密。他精于诗文书画,画史载其“诗似李商隐,画学陈白阳”。今存其花卉作品多为淡墨加淡雅设色的写意花卉,放,潇洒,不拘泥而张扬。蕴端与同时期很多清代画家有来往,如书法家陈奕禧,画家禹之鼎、查士标等。
【复制品】清允禧绘渔庄山舍图轴 清康熙
纵4725px×横3117.5px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直郡王允褆 爱新觉罗·允禔(1672-1734),康熙皇帝长子,惠妃乌拉纳拉氏所生。自幼随父巡幸,以广见闻。康熙二十九年曾随佐裕亲王福全从征噶尔丹。康熙三十五年从父康熙皇帝征讨噶尔丹有功,于康熙三十七年封为直郡王。康熙四十七年,因太子允礽被废,向其父皇进言杀死允礽,此举引起了康熙皇帝的反感。后来又发生魇术废太子之事,遭康熙皇帝削爵幽禁。北京艺术博物馆存有其书法作品“克绍家声”横幅,反映了他在书画艺术上的造诣。
清直郡王允褆“克绍家声”横幅 1699年
纵44.5cm×横181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作品上书“克绍家声,康熙己卯夏日书”,后钤朱文印两方“直郡王”“皇兴堂”,白文印“逊志堂章”。由落款可知作品书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书法笔力遒劲,中锋行笔,收笔出锋,气韵生动,法度谨严。
果毅亲王允礼 爱新觉罗·允礼(1697-1738),别号春和主人、芳林主人、自得居士等。康熙皇帝第十七子,生母为纯裕勤妃陈氏。允礼九岁开始随驾巡幸,雍正元年被封为果郡王,管理藩院事。雍正三年兼管国子监。雍正皇帝认为他实心报国,操守清廉,于雍正六年晋封他为亲王,雍正七年管工部事,雍正八年总理户部三库,雍正十一年管户部,雍正十二年赴泰宁送达赖喇嘛回西藏,雍正十三年办理苗疆事务。雍正帝临终时,命允礼辅政。
允礼自幼受到良好的满汉文教育,豁达适体。他早年纵情山水,聪明持重,不参与皇权之争。擅书画,精诗词,好游学。绘画多作小幅山水,亦能画松,极为精妙。又曾从高其佩学指画。书法擅长行草书,追慕魏晋二王,而得董其昌神髓。此外他还专心研究藏传佛教经书并组织翻译藏文名著,曾选编刻印《古文约选》。与当时文坛、诗坛名士方苞、沈德潜等多有交往。
清果毅亲王允礼行草书唐诗卷 1728年
纵27.2cm×横212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作品书写内容为唐代十三位诗人的十六首诗。落款“雍正戊申秋八月果亲王书”。后钤朱文印“果亲王宝”。由落款可知此作品书于1728年,书体结字疏朗,字距行距较大,显得潇洒自然,颇有静气。全文行笔流畅纯属,深得董其昌笔意,可见作者着力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