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展览:贵胄风范——馆藏清代皇室及其后裔书画艺术展(三)


馆长寄语


2021年我馆线上推出“换个形式看展览”栏目,分万寿寺历史与文化展、佛教艺术展、瓷器艺术展、玉器艺术展、皇室书画展等九项内容,均为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开放的展览。这批展览以介绍本馆的基本陈列为主要内容,在闭馆期间通过线上形式向观众展示,带您提前浏览北京艺术博物馆的历史与藏品,也有征求各方意见,以便调整修改,使未来线下展览更加祯善不负观众之意。



第一章 画禅风克传——清早期皇室书画艺术

   第一单元  顺治皇帝的书画艺术

   第二单元  康熙皇帝的书画艺术

   第三单元  清早期宗室书画家

   第二章 天潢贵胄多艺才——清中期皇室书画艺术

   第一单元  雍正皇帝的书画艺术

   第二单元  乾隆皇帝的书画艺术

   第三单元  嘉庆皇帝的书画艺术

   第四单元  清中期的宗室书画家

   第三章 历涉应知行路难——清晚期皇室书画艺术

   第一单元  道光、咸丰二帝的书画艺术

   第二单元  同治、光绪二帝的书画艺术

   第三单元  宣统皇帝的书画艺术

   第四单元  清晚期宗室书画家

   第五单元  清晚期皇室女性书画家

   第四章  劲草不为疾风倾——清皇室后裔书画艺术

   第一单元 溥氏兄弟

   第二单元 启功&叶喆民

   结语


清代至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个朝代,政府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他们应对国内外风云变幻的政局尚且捉襟见肘,少有时间能够气定神闲地进行书画创作,皇室书画艺术整体上呈现衰微之象。与之前相比,书画风格已有细微变化。书法方面,这阶段的皇室趣味已由此前推崇二王、赵孟頫、董其昌笔法,转而崇尚唐代书家欧阳询的书体,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几代皇帝均有此面貌。而这个阶段的宗室书画家由于家族艺术传承等因素影响,呈现出多样的书法面貌。绘画方面,符合皇室审美趣味的宫廷画和正统文人画派日渐凋敝。而大量西方绘画通过通商口岸在内地流传甚广,海派、岭南画派等出现绘画新面貌,对皇室书画也带来一定影响,但整体上看清晚期皇室绘画仍保持着宫廷绘画的传统面貌,以细腻、工整、华贵见长。


第一单元  道光、咸丰二帝的书画艺术

清朝道光、咸丰时期,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发生西方殖民者入侵、鸦片战争失败、《南京条约》签订、火烧圆明园等事件,社会动荡进一步加剧,大清国力日渐衰微。受时代巨变影响,道光、咸丰二帝忙于应对政事,书画上并无多大建树。道光皇帝的书法多见楷书,取法欧柳,秀美严谨,结构精密,榜书别有特色。咸丰皇帝书法与道光皇帝相似,加之其授业师傅杜受田专学欧体,使其欧体书法结字更为标准、工整。此时的皇室书画不再像清盛期时皇帝引领潮流,而是皇帝跟随时代审美进行艺术创作。

道光皇帝

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嘉庆皇帝第二子,39岁即位,在位30年。他执政期间勤政节俭,整顿吏治,做了不少事情。但他也是第一个同西方殖民者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皇帝。至此大清国逐渐向半殖民地的深渊沉沦。

清道光皇帝御笔行楷书宋人诗镜心  清道光

纵83.5cm×横30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作品内容为“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録宋人诗”。后钤印两枚,白文“道光之宝”、朱文“䍩正书屋”。这首诗源自北宋王安石《初夏即事》,表达了作者对初夏时节陂田麦熟的喜悦,书法兼有董欧风格。

道光皇帝御笔书法轴  1832年

纵73cm×横68.5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道光皇帝御笔楷书横幅  清道光

61cm×横126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道光皇帝荷成扇  清道光

纵16cm×横43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图画面绘一茎荷叶舒卷,有昂然伸展之态。另一新荷从水中凌空而出,含苞待放,姿态娇艳。一株水草率意地穿插其间,传写出富有生机的自然形象。画面布局巧妙,线条工细,敷色沉稳。画面钤印“道光宸翰”。

咸丰皇帝

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道光帝第四子。二十岁登基,在位十一年。执政期间发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英法联军入侵,时局动荡,战乱不断。艺术上擅长绘鞍马、兰竹,喜写大字。


咸丰皇帝御笔兰花轴  清咸丰

纵42cm×横37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画面上咸丰皇帝御书“空谷清芬,御笔”几字,后钤印朱文“咸”、白文“丰”。作者以没骨写意法将兰草的舒展飘逸,兰叶的层次分明刻画得潇洒自然,写出了深谷幽兰的孤傲个性。画面上部有惇郡王奕誴所书七绝诗一首“清露泠泠竹石旁,含薰自有不言芳;他时合与芝呈瑞,莫拟纫秋在楚湘。臣奕誴敬题”钤印白文“奕誴”“敬书”。全画布局疏朗,层次分明。


 第二单元  同治、光绪二帝的书画艺术

同治、光绪时期,文化上出现新旧并存,中西混杂,雅俗共赏的局面。但这种时代艺术变化对同治、光绪二帝并未产生太大影响。同治帝英年早逝,留下的书画作品不多,但从存世书画作品看,他是有一定书画基础的。他书法多写楷书,以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作范本,追求结构端正,墨色饱满。绘画设色清雅,活泼生动。由于同治帝无子,后由道光帝第七子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继承皇位,改号光绪。光绪皇帝四岁登基,在位三十四年,他有志发奋,推行变法,却始终为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势力所压制,失意后常以书画自娱。光绪皇帝能书善画,其书法笔画充满劲力,绘画受院体画影响多,比较死板。

  同治皇帝

  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生母为咸丰皇帝懿嫔叶赫拉拉氏(慈禧太后)。同治皇帝一生都在慈禧太后的控制下度过,在历史上谈不上有何贡献。在众多书画造诣精深的师傅们指导熏陶下,同治皇帝也具有一定的书画才能。

光绪皇帝

  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四岁登极,在位三十四年。光绪皇帝是一位有志发奋的君主,执政期间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但终因有心无力,无法战胜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保守势力。在凄苦惨淡中走完了自己不长的人生。光绪皇帝常在临朝之余,以书画自娱,绘画以山水为主,书法尤佳。


清光绪皇帝御笔山水轴  1906年

纵80cm×横37.5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画面采用深远构图,远处山峦重叠、林木扶疏,中景峭岩陡立,近处小桥、流水、人家。一策杖老者和仆童行走桥上,不远处的屋舍旁矗立三株高大的古树。画面结构严谨,设色明洁。画面正中有“御笔”二字,钤有“光绪御笔之宝”“海涵春育”。画面左上侧有题款“石骨嶙峋百尺巅,峦头曲折桂飞泉。山梁高映长虹影,秋色苍茫而后天。光绪丙午立夏。臣王寿彭敬题。”后钤印白文“王寿彭印”、朱文“癸卯状元”。画面诗堂内有题款“南山郁初霁,曲江湛不流……良辰自多暇,忻与数子游。岁在民国二十五年端节前一日,济堂苏尚志。”钤朱文印“苏济堂印”。


第三单元  宣统皇帝的书画艺术

宣统皇帝溥仪是清朝末代皇帝,在位3年。此后他历经短暂复辟、伪满洲国傀儡皇帝、战俘、全国政协委员等多重人生变故,富有戏剧性的经历为世人津津乐道。宣统皇帝平生喜画牡丹花卉,书法作品多见楷书,字体工整、浓黑醒目,有欧体韵味。其书画启蒙老师有陆润庠、陈宝琛、梁鼎芬等,在他们的熏陶下,溥仪的书画艺术具有一定造诣。他在故宫及天津张园时期,创作了大量书画作品,常书写作品赏赐大臣。

宣统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字耀之,号浩然,醇亲王奕譞之孙,载沣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氏是慈禧的养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被迫退位,清朝统治结束。九一八事变后,溥仪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伪满洲国傀儡皇帝,年号康德(1934 -1945),又称“康德皇帝”。1945年,溥仪在沈阳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俘虏。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国至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1959年被特赦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著有自传《我的前半生》,其戏剧性经历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电影《末代皇帝》曾获1987年奥斯卡金像奖等众多奖项。


清宣统皇帝御笔花卉  1923年

纵134.5cm×横60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宣统皇帝御笔横幅  清宣统

纵37cm×横105.5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清宣统皇帝花卉轴  1922年

纵125cm×横56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清宣统皇帝御笔牡丹图轴   1922年

纵108cm×横53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清宣统皇帝御笔五言对  清宣统

纵143.5cm×横33cm×2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清宣统皇帝御笔对联  清宣统

纵135cm×横31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清宣统皇帝御笔楷书八言对  清宣统

160cm×横36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清宣统皇帝御笔横幅  清宣统

62.5cm×横165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燕桂”比喻能光耀门庭的后辈,“燕桂重荣”寄寓了溥仪希望大清再度繁荣的愿景。书法笔势缺乏张力,如同大清日暮途穷之感。


第四单元  清晚期宗室书画家

清晚期宗室书画艺术相比较于清盛期而言,整体上呈现停滞不振的状态。但由于宗室家族艺术传承等因素,这时期仍然出现了很多宗室书画家。他们接续皇室能书善画的传统,专致于某类题材的绘画,或某种字体的书写,其中不少人在清亡后还影响了书画界很长时间。

与道光皇帝同辈的宗室书画家有:辅国公永敬之子綿铖、荣恪郡王绵億、礼亲王昭槤等;

与咸丰皇帝同辈的宗室书画家有:惇郡王奕誴、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孚敬郡王奕譓、郑亲王端华、庆密亲王奕劻、贝勒奕绘、镇国公奕谟等;

与同治、光绪二帝同辈的宗室书画家有:贝勒载瀛、贝勒载洵、贝勒载涛、豫亲王懋林等;

与宣统皇帝溥仪同辈的宗室书画家有肃亲王善耆等。

惇郡王

爱新觉罗·奕誴(1831—1889),道光帝第五子,继惇恪亲王绵恺为嗣,后晋为亲王。他以不重仪节著称,常与商肆小贩攀谈,京人时称“老五爷”,卒谥勤。惇郡王擅画工笔,长于青绿山水。

清惇郡王奕誴青绿长乐宫山水图轴  清咸丰

51.5cm×横37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画面设色浓艳,用笔工整秀丽,楼台结构准确,山石造型独特。画上题款“仇实父所画十宫图,醇邸珍赏者也,曾借一观,其中长乐宫山水超秀,位置合宜,今仿为之以供怡琴先生清玩。惇郡王并识”。钤白文印“惇郡王章”,朱文印“清华主人”。

恭亲王

爱新觉罗·奕訢(1832—1898),号乐道主人,又号鑑园主人。道光帝第六子,母亲是静贵妃。奕訢少年时勤奋好学,与咸丰皇帝同窗共读,并喜武事,熟习枪法、刀法,道光皇帝曾特赐其“白虹刀”。咸丰年间,授军机大臣。曾与慈禧密谋,发动“辛酉政变”。同治四年(1865)罢议政王及一切职任,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他是清代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历史上最显赫的皇室贵族成员之一,对晚清内外政策产生过深远影响。奕訢擅书法,能绘画,工诗文,著有《乐道堂文钞》《萃锦吟》等,均收入《恭亲王集》,其长女固伦荣寿公主(1854-1911)工画花鸟。

清皇六子恭亲王奕訢书画条 

纵15cm×横52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作品内容为《洛神赋》中词句“其形也,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书此应浩然先生嘱,恭亲王。”后钤印一方,漫洇不识。

清皇六子恭亲王奕訢山水轴  1893年

纵 146.5cm×横38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清皇六子恭亲王奕訢山水卷  清咸丰

纵25cm×横154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清皇六子恭亲王奕訢书法轴  1870年

纵28cm×横31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清皇六子恭亲王奕訢书法七言对  清咸丰

纵134cm×横32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醇亲王

爱新觉罗·奕譞(1840—1891)号朴庵,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异母弟、光绪帝之生父。自持谦谨,操守为诸王之冠。道光三十年(1850)封为醇郡王。同治三年(1864)加亲王衔。同治十一年(1872)晋封亲王。光绪登基后,加封亲王世袭罔替。光绪十一年(1885),总理海军衙门。著有《九思堂诗稿》等。


清皇七子醇亲王奕譞行书卷  清咸丰

纵23cm×横331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作品为奕譞楷书兰阳工次随笔卷,典型欧体风格,行笔流畅,风格典雅。

郑亲王

爱新觉罗·端华(1813—1861),乌尔恭阿第三子。道光五年,封为三等辅国将军。道光二十六年,袭郑亲王爵位,不久诏授总理行营事务大臣及御前大臣。咸丰继位后,为领侍卫内大臣。咸丰帝弥留之际,端华与其胞兄肃顺等被授予顾命八大臣。后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得逞,端华等被降罪赐死。其女嫁与清朝唯一的蒙古族状元阿鲁特氏·崇绮,外孙女为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


清郑亲王端华行书四叠祛字韵呈思元主人扇面  清咸丰

纵16.7cm×横54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庆亲王

爱新觉罗·奕劻(1836—1918),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孙,曾独揽朝中政权。1884年,慈禧太后罢斥恭亲王奕,由奕劻接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主持外交,并进封庆郡王。次年,受命会同醇亲王奕譞办理海军事务。1894年,封庆亲王。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帝逃往西安。次年,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1903年,入军机处任领班军机大臣,旋又管理财政处、练兵处事务,集内外大权于一身。清帝逊位后,携家眷避居天津德国租界。奕劻擅书画,早年追摹雍正皇帝楷书,晚年临习成亲王行书及楷书法帖。绘画以山水见长。

清庆亲王奕劻行书七言对  清咸丰

纵165cm×横39.5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作品字体方正,结构严谨,笔画凝重厚实。《绘境轩读画记》中评其为爱新觉罗家族工书画者之首,可见其功力深厚。

清豫亲王懋林楷书七言对  清光绪

纵127cm×横29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肃亲王

爱新觉罗·善耆(1866—1922),字艾堂,号偶遂亭主人,满洲镶白旗人。清太宗皇太极长子肃武亲王豪格十世孙。光绪十二年(1886)封二等辅国将军,光绪二十四年(1898),袭封肃亲王爵位。后历任乾清门头等侍卫、副都统、统领、民政部尚书、民政大臣、理藩大臣,是中国现代警察制度的建造者之一。辛亥革命后,为宗社党骨干,意欲恢复帝制,两次发起满蒙独立运动,均以失败告终。民国十一年病死于旅顺。善耆擅长书画,其书法作品深受日本、韩国等海外人士喜欢。

清肃亲王善耆行书轴  清光绪

纵123cm×横34.5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作品内容为“水面风初定,天山月自明。昂头仍落落,负手偶行行。饮酒渊明节,吟诗杜老情。庭除多劲草,不为疾风顷。”此诗为肃亲王1915年卜居旅顺时偶録旧作赠铃木先生的。该诗写成于辛亥前不久,时朝廷新旧派斗争甚烈,肃亲王写这首诗借景詠怀,表达忠于朝廷的心情。书法古朴,瘦劲灵动。落款处钤印“肃亲王”“偶遂亭主”。

清肃亲王善耆书法轴  1913年

纵233cm×横60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清海军大臣贝勒载洵花卉轴  清光绪

纵82cm×横20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第五单元  清晚期皇室女性书画家

清代皇室女性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大多能诗善画。史料中虽有些记载,但大多寥寥数语而已。多数人的艺术才华鲜为人知。至清晚期,由于慈禧太后多年执政,又爱好翰墨艺事,一时带动了当时皇室女性研习书画的风气,留下了大量书画作品。慈禧太后不仅以翰墨怡情,也将其视为统治之术,常找寻屈兆麟、缪嘉惠等职业画家为她代笔,作品赐给臣子以示恩宠。此外其他皇室女性如孝全成皇后钮钴禄氏、荣惠皇贵妃等也擅长书画。

慈禧太后1835-1908)

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她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成为晚清实际统治者。慈禧皇太后喜画金鱼、花卉、松,书法喜写擘窠大字。

  

清慈禧太后御笔花卉轴  1904年

纵123cm×横62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清缪素筠山水花卉条  1906年

纵22.5cm×横22.5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清慈禧太后御笔鱼轴  1876年 

纵197cm×横45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作品用笔憨厚、洒脱,墨色温润,层次丰富。画面题款“水国澄平庆有余,光绪乙亥菊月御笔。”钤印朱文“慈禧皇太后之宝”。

清慈禧太后御笔松轴  1907年

纵112cm×横29.5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作品运笔清雅秀气,具有女性特点。画面题款“苍翠含贞献秀姿。丁未季冬御笔。”画面钤印四枚。朱文印“大雅斋”“元一”及白文印“澄心正性”,正中位置钤“慈禧皇太后之宝”朱文方印。

清慈禧太后墨梅图横幅  1894年

纵35cm×横95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画面上有“光绪甲午仲春中浣御笔”字样,并钤“谦受益”白文印。上部中间位置钤“慈禧皇太后之宝”朱文方印。此外另有题画诗一首“姑射仙人萼绿华,南枝开编占群花。琼楼玉宇高寒处,不数孤山隐士家。陆宝忠谨题。”后钤朱文印“翰林供奉”。


清慈禧御笔“虎”字条  清光绪

纵180cm×横90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清慈禧太后御笔“寿”字条  清光绪

纵178cm×横87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清慈禧太后御笔“福”字条  1903年

纵164.5cm×横97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清慈禧太后“颐寿”字轴  清光绪

纵4325px×横83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荣慧皇贵妃(1856-1935)

西林觉罗氏,礼部郎中罗霖之女。同治十一年(1872)被两宫皇太后选为贵人。光绪二十年(1894),晋封为瑨妃。光绪三十四年(1908)尊封为瑨贵妃。清宣统皇帝退位后,1913年尊封为荣慧皇贵妃。谥号“敦惠皇贵妃”。


清荣慧皇贵妃御笔楷书横幅  清光绪 

纵67cm×横167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内容“锡兹繁祉”,出自乐府诗《征西将军登歌》,是祝愿子孙后代繁荣昌盛之意。书法结体平正端庄,点画圆润浑厚,不露圭角。

端康皇貴妃(1874-1924)

即瑾妃,他他拉氏宁馨,侍郎長敘之女。光绪二十年(1894)晋封为瑾妃,光绪三十四年(1908)尊封为瑾贵妃,宣统即位后尊为皇考瑾贵妃。1913年被尊为端康皇貴妃。瑾妃擅画,作品设色丰富、细丽、工致。书法尤佳。

清端康皇贵妃朱砂御笔轴  清光绪

纵108cm×横51.5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作品幅面超大,在蜡笺纸上书写,因蜡笺纸吸水性不强,极难控笔。但此作品粗狂奔放,一气贯通,可见其书法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