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艺术博物馆“万寿寺古建筑及馆藏文物研究” 课题圆满结题


北京艺术博物馆“万寿寺古建筑及馆藏文物研究” 课题

圆满结题

北京艺术博物馆“万寿寺古建筑及馆藏文物研究”课题包括五个子课题,均是利用万寿寺独有的古建筑历史价值和馆藏文物资源特色所进行的研究。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领导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积极搭建馆际学术交流平台;学术带头人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各课题负责人以藏品活化利用和成果转化落地为目标,有序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受疫情影响,课题陆续举办了线上专家结题论证会。五位课题负责人:杨俊艳、王淑珍、胡桂梅、张杰、杨小军分别对课题的立项、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学术意义及“一对一”帮带情况进行了汇报。馆长陈静及副馆长张巍、张振松参加了课题结题论证会并对课题取得的成果给予肯定,同时希望下一步将课题成果转化为促进博物馆展览活动开展的业务支撑。


一、“北京艺术博物馆藏古代彩绘瓷装饰题材与内容研究”课题

11月22日,结题会议邀请北京大学教授秦大树、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耿东升及研究馆员张润平、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王春城、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黄卫文五位专家进行结题评议。

课题为2022年度北京市文物局“一对一”科研帮带项目课题,课题成果报告由杨俊艳、李晔、高塽、高飞、吴晛共同撰写,共11万余字,附文物图片400余幅,图文并茂、内容详实。课题吸收陶瓷考古与研究新成果,对北京艺术博物馆藏近3000件彩绘瓷的装饰题材与内容进行系统梳理与研究,并按照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文字纹、山水景物纹等进行详细分类与分析,摸清了家底,初步揭示了纹饰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及其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内涵。视角独特,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对于推进古陶瓷研究,促进博物馆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万寿寺古建筑艺术解析与活化利用研究”课题

11月24日,结题会议邀请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黄雪寅、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馆员陈青、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馆员刘卫东、北京燕山出版社编审夏艳、北京北建大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建筑师熊炜五位专家进行结题评议。

课题弥补以往对万寿寺古建筑研究的缺项,梳理万寿寺古建筑史料,增补历次修缮内容细节;从万寿寺建筑规格、建构、装饰、环境等方面解析万寿寺建筑艺术特征,展示皇家寺宇的文化符号;结合古建筑元素、博物馆展览特点,通过各类活动,引领公众去体验古建筑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感受博物馆里的知识与乐趣,助力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


三、“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明清古墨分析与时代研究”课题

11月25日,结题会议邀请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黄雪寅、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林欢、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王俪阎三位专家进行结题评议。

课题梳理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明、清、民国时期古墨近3000件。系统研究了清代四大墨家墨品及程公瑜、胡星聚、吴天章、王丽文、胡爱棠、胡子卿、胡学文等墨家之作。在古文献记载的基础上,梳理出明清宫廷制墨机构、徽州重要墨家、墨品;从使用者、时代、用途和性质等不同角度依次进行重新归纳,深入探讨清代御墨、胡开文墨的制作工艺、艺术风格、装饰纹样及墨单;选取部分馆藏古墨进行线图提取,运用形貌观察与元素分析、激光共焦显微拉曼光谱技术、XRF分析、HPLC-MS等科技手段对清代墨进行检测,初步建立了数据库,为鉴定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撑。


四、“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满文《吾主耶稣基督新遗诏书》研究”课题

11月29日,结题会议邀请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赵令志、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吴元丰及研究馆员郭美兰、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萨仁高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研究馆员徐莉五位专家进行结题评议。

课题利用文献学、历史学、宗教学的研究方法,对北京艺术博物馆所藏满文残本《吾主耶稣基督新遗诏书》从翻译背景、译者考证、版本及满文翻译特点、词汇特色、与英文等词汇比较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成果对版本界定、满文翻译特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目前学界对满文《新约》的研究尚不充分,课题对国内外满文新约译本的梳理,确定了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本的纸张、时代等相关信息等,探索馆藏古籍文物的展览展示及宣传,均有重要应用价值。


五、“京派绘画与中国绘画体系的现代性研究——以馆藏文物为中心”课题

11月30日,结题会议邀请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黄雪寅、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吴明娣、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任军伟、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赵盼超五位专家进行结题评议。

课题为北京艺术博物馆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合作课题。课题梳理和研究了馆内京派绘画藏品800余件,涉及陈半丁、陈师曾、陈缘督、邓和甫、贺良朴、胡佩衡、姜筠、蒋兆和、金城、李可染、梁树年、林纾、马晋、溥伒、启功等90余位画家。此外,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所藏近现代书画藏品种类、数量颇为多元丰富,且过去鲜少展示,其中不乏孤品、善品等,是当下研究近现代绘画史非常难得的资料。在本次课题的进行中,两馆相互交流,既是摸清家底的过程,又对补充和深化北京区域文化、地域美术史内容,丰富北京博物馆之城内容建设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