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九九重阳话敬老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也称登高节、敬老节。“九”是中国人传统的吉祥数字,古人认为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阳数里最大的数,双九重叠,宜于长长久久。“重阳”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屈原的《远游》诗:“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未指节日。西汉时候人们开始在重阳日设宴求寿;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官方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祈福求寿的活动。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清代佚名《敬老图》轴,绢本设色,纵114厘米,横71厘米。这是一幅悬挂于厅堂的装饰画,画面绘一童子捧着青釉四方斗杯向老者敬酒。童子穿蓝地海浪纹袄,系豆绿色丝带,浅红色裤腿散着,脚下厚底京鞋垫立,双臂高高举起。

老者鹤发红颜、白眉长髯,穿茄紫色地绣梅兰竹菊纹阔袖上衣,下裳腰裙系花卉、葫芦,红色舄头露于本色长裙外,围裙为月白色。女主人穿粉衣紫裙,头戴花环,左手为老者发髻插粉色菊花,右臂㧟盛满寿桃的竹篮;侍女持执壶立于其后。

另有粉衣女童端着盛有石榴、柿子的荷叶盘,绿衣男童端着盛有寿桃的蓝釉盘走向老者敬献。画面背景有苍松翠柏,寿石竹林,以及花树点辍。

此幅青绿风景人物画,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六位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孝敬老人的仪态,体现了幸福美满的齐家之道,弘扬了养亲、敬亲、尊亲的敬老文化。

敬老尊贤,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优良传统,始于周朝的“乡饮酒礼”,以酒会的仪式,让普通百姓在耳濡目染中自觉养成敬老、尊贤、礼让的习惯。传承发展这份美德,装饰绘画以其形式美、寓意深的特点,起到了“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教育功能,对观者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敬老贯百代,上下五千年。推家及国,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与连续性,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敬老尊贤的人文精神,熔铸于过去、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