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庄严:佛教造像艺术展

汉传佛教造像艺术展

 汉传佛教,指历史上流行于我国汉族地区和经汉地传入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佛教,又称汉语系佛教或汉地佛教。佛教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佛像艺术亦随之传来,东汉中晚期我国正式开始了造像活动,由此揭开汉传佛像艺术发展的序幕。佛像艺术作为一种外来艺术形式,经过我国千百年社会的不断熔铸和改造,逐渐脱离印度文化的色彩,向着中国民族化的方向发展:南北朝造像轻盈飘逸,隋唐造像典雅端庄,宋代造像写实自然,明清造像趋于程式化,最终都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明清时期,虽然佛像艺术整体呈衰退之势,渐流于浅显与媚俗,缺乏内在的精神力量,但大多数造像仍能给人雍容华贵、端庄慈祥的艺术感受,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与佛教发展的水平和面貌。


铜释迦牟尼佛诞生像    明(1368-1644)

高17厘米 

铜旃檀佛像   清(1644-1911)

高78厘米 

铜镀金持国天王像    明晚期(1368-1644)

高114厘米


藏传佛教造像艺术展

 藏传佛教,指我国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到其他地区的佛教,目前主要流行于今我国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及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部分地区。公元7世纪初,佛教正式传入青藏高原,经过1300余年的传播与发展,形成了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

 佛教造像是藏传佛教艺术中最为璀璨夺目的艺术形式,以题材丰富、造型复杂、风格独特和工艺讲究等鲜明特点而著称于世,凝聚了我国蒙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劳汗水,全面展现了蒙藏民族特有的宗教追求、审美情趣和雕刻技艺,充分见证了藏民族自古以来与祖国内地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交流,是藏传佛教和蒙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时期是藏传佛像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藏族艺术家们在印度、尼泊尔等外来艺术形式基础上,进一步融入藏民族文化和审美因素,创作出前所未有的、具有鲜明藏民族审美特色的艺术模式,实现了外来艺术与西藏本土艺术的完美融合。汉藏艺术双向交流,成为当时佛像艺术发展的主流趋势。


铜镀金永乐款四臂观音菩萨像    明永乐(1403-1424)

高20.3厘米

镀铜金宗喀巴大师像    明(1368-1644)

高84厘米

 

铜镀金六臂大黑天像    清(1644-1911)

高38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