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岸梵刹:万寿寺历史沿革展


万寿寺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历经明清两朝的兴修、扩建,形成了集寺院、园林、皇家行宫于一体,中、东、西三路建筑相毗邻的大型古代建筑群。

长河两岸,曾古刹林立,万寿寺是建筑规制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一处。走进万寿寺,历史的年轮仿佛在殿堂、碑石、古松间缓缓回转,向人们述说着鲜为人知的从前……

万寿寺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由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皇太后带头捐资修建。寺院选址于西直门外,长河北岸,广源闸西侧。万历皇帝亲赐匾额“护国万寿寺”,内阁首辅张居正为其撰写碑文。初建成的万寿寺,殿阁、廊庑、方丈、庖、湢规制完备;寺中藏经阁内贮藏万历皇帝御赐的佛教经典,寺院事务由宫廷内官监主持,管理僧人唪经焚修;寺后田庄果园占地九顷七十亩;与寺隔河相望的紫竹禅院为万寿寺下院。

万历皇帝像(左)及慈圣皇太后像(右)

万历三十五年(1607),永乐大钟由汉经厂迁至万寿寺。大钟曾悬于万寿寺东路建筑前端的大钟楼内,成为明代万寿寺的重要标志。

明 永乐大钟

清代,万寿寺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吉祥、福瑞的嘉名而受到清皇室的重视,历经康熙、乾隆、光绪皇帝的重修、扩建,规模远超明代,成为自昆明湖向东,长河沿岸僧庐梵刹之首。






都畿水利图(万寿寺、广源闸段)

清 乾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顺治二年(1645),皇帝为万寿寺赐匾“敕建护国万寿寺”。康熙二十五年(1686)在修建畅春园的同时,将万寿寺加以重修、扩建,并新建了行宫院落。康熙五十二年(1713),逢皇帝六旬万寿盛典,修缮后的万寿寺成为畅春园至神武门沿途一处重要的祝寿点景。

乾隆十六年(1751)和二十六年(1761)为迎接崇庆皇太后六旬、七旬寿诞,万寿寺再次得到了翻修与扩建,并成为了一处祝寿的定例场所。清末,慈禧太后喜欢乘船去颐和园,行船至广源闸时,也常在万寿寺礼佛,在西路行宫中休憩。光绪二十年(1894),慈禧太后临近六十寿辰,仿照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之旧例举办万寿庆典。

 

《万寿图》卷二“川至迎长”(局部)

清 乾隆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胪欢荟景图》册之“香林千衲”图

清乾隆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香山路程图》(局部)

清 光绪 颐和园公园管理处藏

自十九世纪中叶,清政府陷入内忧外患之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苏州街一并遭到焚掠,万寿寺西路行宫中的珍贵文物也被洗劫一空。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攻入北京,万寿寺中一些佛像被士兵们扔到长河中。随着清王朝的覆灭,万寿寺作为皇家寺院的功能宣告结束。民国时期,政局动荡、战乱四起,寺院房舍被占用,先后被当作战俘营、学校、疗养院、收容所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政府对万寿寺僧人给予了关照。1957年万寿寺的最后一任住持将寺院交付政府部门管理,结束了其作为宗教场所的历史。1958年至1976年间,寺院中多数佛造像被陆续拆毁。在文物管理部门的力争下,万寿寺的主体建筑得以保存。

未经修缮的万寿寺御碑亭、假山及观音殿照片

1979年万寿寺作为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皇家建筑,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北京艺术博物馆成立,万寿寺作为博物馆馆址对外开放。博物馆本着“边修缮、边开放”的原则,将寺院局部对外开放,并将寺中的部分房舍改建为文物库房与展厅,举办各种展览,接待来自国内外游客的参观。2006年万寿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至2022年,万寿寺开启了新一轮的修缮工程,对中路建筑进行大规模修缮;对西路行宫建筑进行修缮规划;对东路的棚户进行腾退清理,并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摸清了万寿寺东路遗址的保存状况、布局、规模和形制等基本情况,为今后的保护与展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虚空同体殿地龙遗迹                                静思报恩殿建筑遗址

万寿寺中路正殿内泥塑拨金彩绘十八罗汉像修复


这里曾贮藏经典,高悬巨钟;

这里曾千僧诵经,为皇太后祝寿;

这里曾见证了清王朝的衰落;

……

古寺历经沧桑、几经沉浮。当今,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万寿寺作为北京艺术博物馆馆址向公众开放,宛如一颗明珠镶嵌于北京历史文化的长河之上,绽放着璀璨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