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品
> 学 术 > 每周一品 > 每周一品之十——《明代刘原起绘设色山水扇面》
每周一品之十——《明代刘原起绘设色山水扇面》
桃花落,春已去,夏日匆匆挟暑气。
骄阳渐露,垂柳低头,
山翠花红水漫堤。
夏风习习,
心阳渐旺,
夏季需“养心”。
聊扇,
访友,
最适宜。
-《夏风习习,聊扇,访友最适宜》
一、扇子溯源
从造字上看,“扇”既可从“户”部,也可从“羽”部。从“户”部解时,扇的出现最初可能来源于“门”的动摇,因此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有“扇,扉也”的解释。从“羽”部解时,可推测早期的扇子可能是以鸟羽为扇,先民由鸟飞翔时两翅鼓动生风产生联系。因此,晋代《拾遗记》中载,周昭王时有人取山鹊羽毛为扇。
在扇子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将扇子做了很多的分类,有的从功能上分,就有仪式扇、实用扇之分;有的从材料上分,就有竹编扇、羽毛扇、蒲草扇、麦秆扇、芭蕉扇、纸扇、麈尾扇等等称谓;有的从造型上分,就有团扇、折扇之分……分类既多且广。
从扇子的仪式上看,早在晋代崔豹的《古今注·舆服》中即有“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秦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晋非乘舆(皇帝)不得用也”。可见,尧舜禹时代的“五明扇”非为纳凉之用,而是上古贤人们将治国主张写在扇子上,用以昭示清明之用。逐渐发展成后来避风尘、遮骄阳的长柄障扇,及帝王出行不可或缺的仪仗。文献记载,周武王便已有 “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的定制,这与《易·系辞》中“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的道理是一样的。统治者有了对宇宙规律和社会秩序的掌握,并将之应用到了社会管理领域。
与之同时发展的是,人们为了解决日常纳凉之需,发展了实用扇。历史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纨扇和折扇等两类。纨扇从其产生便盛行千年,早在西汉时,因赵飞燕入宫而失宠的班婕妤便有诗:“新制奇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如明月。”可见,至晚在西汉成帝时期,贵族已普遍使用纨扇。纨扇的出现使得在扇面上有了与书画艺术结合的条件。一画一书,奠定了中国扇面艺术的表现形式。
二、折扇外传
大约在北宋时,随着日本、高丽折扇传入我国,从此在中国画坛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折扇艺术”。《宋史·日本国传》有记:端拱元年(988),日本使者的礼单上有“金银莳绘(Maki-e)扇筥一盒,纳桧扇20枚,蝙蝠扇2枚”。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也记有“彼使人每至中国,或用折叠扇为私观物,其扇用鸦青纸为之,上画本国豪贵,杂以妇人鞍马,或临水为金砂滩,既莲荷、花木、水禽之类,点缀精巧,又以银泥为云气月色之状,极可爱。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国也。近岁尤秘惜。典客者,盖惜得之”……北宋有关折扇传人我国的史料比比皆是。但当时所见折扇扇面的彩画为日本大和绘,其制作工艺的完备、折扇与书画艺术本土化仍延至到了明代才真正完成,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三、馆藏扇面——《明代刘原起绘设色山水扇面》
《潜确类书》中载“明永乐中,朝鲜进折叠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为之,亦谓之撒扇”明确说明,中国折扇从宫廷走向民间的时间与方式。今传世最早的折扇是宣德皇帝所绘,一面绘“柳阴赏花”图,另一面绘“松下读书”图。北京艺术博物馆所藏的这件《明代刘原起绘设色山水扇面》,也是一件难得的明代扇面珍品。刘原起,约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生人,崇祯五年(1632)后去世,江苏吴县人。初名祚,字振之,多以字行,后更字子正。他擅长画山水,师从著名画家钱谷,颇肖其神。除山水外,亦擅长花卉。有泰昌元年(1620)与陈古白在华阳洞天合作兰石图,崇祯四年(1631)作蕉石读书图、溪楼观瀑图,崇祯五年(1632)作岁朝丰乐图等作品均藏故宫博物院。依这件作品题款“天启辛酉二月写”可知,作者绘此画的时间为公元1621年,时年66岁。画面另钤有“刘氏振之”白文印,“石公”朱文印两方。扇面用纸明代常见的泥金笺。明代泥金笺以冷金为主,用金厚重、明亮,色稍偏红,俗称“红金”。此扇面具有这一典型特征。画面采用“一河两岸”的构图样式,一河道从画面左侧横贯向右,河之两岸的风光,虚实呼应,变化无穷。在河道的南岸,一老者正走在屋前的小桥上,不远处的宅院有书童已打开了庭院的大门等待老者的到来。掩映在茂密树荫下的书房有另一老者坐于窗前正翘首以盼故友的到来。一幅访友为主题的图画已表露无疑,画面前浓后淡、气象万千,层次感极强。
天启辛酉二月写 原起
钤印“刘氏振之”
(柳荫赏花 此图来自网络)
(松下读书 此图来自网络)
《潜确类书》中载“明永乐中,朝鲜进折叠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为之,亦谓之撒扇”明确说明,中国折扇从宫廷走向民间的时间与方式。今传世最早的折扇是宣德皇帝所绘,一面绘“柳阴赏花”图,另一面绘“松下读书”图。北京艺术博物馆所藏的这件《明代刘原起绘设色山水扇面》,也是一件难得的明代扇面珍品。刘原起,约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生人,崇祯五年(1632)后去世,江苏吴县人。初名祚,字振之,多以字行,后更字子正。他擅长画山水,师从著名画家钱谷,颇肖其神。除山水外,亦擅长花卉。有泰昌元年(1620)与陈古白在华阳洞天合作兰石图,崇祯四年(1631)作蕉石读书图、溪楼观瀑图,崇祯五年(1632)作岁朝丰乐图等作品均藏故宫博物院。依这件作品题款“天启辛酉二月写”可知,作者绘此画的时间为公元1621年,时年66岁。画面另钤有“刘氏振之”白文印,“石公”朱文印两方。扇面用纸明代常见的泥金笺。明代泥金笺以冷金为主,用金厚重、明亮,色稍偏,俗称“红金”。此扇面具有这一典型特征。画面采用“一河两岸”的构图样式,一河道从画面左侧横贯向右,河之两岸的风光,虚实呼应,变化无穷。在河道的南岸,一老者正走在屋前的小桥上,不远处的宅院有书童已打开了庭院的大门等待老者的到来。掩映在茂密树荫下的书房有另一老者坐于窗前正翘首以盼故友的到来。一幅访友为主题的图画已表露无疑,画面前浓后淡、气象万千,层次感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