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品之四十三——明金地缂丝灯笼仕女袍料

中国古代缂丝工艺经唐宋时期的长期发展,至明代已渐趋成熟。明代缂丝的技法丰富多变,常见如凤尾戗、木梳戗、长短戗、子母经等,能够细致地表现花纹的肌理质感及色彩的明暗变化,其彩纬多采用较细的双股强捻丝,并常加入金线和孔雀羽线,以增强织物的华丽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欣赏价值。

金地缂丝灯笼仕女袍

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金地缂丝灯笼仕女袍料即是明代的一件缂丝珍品。此袍料长179厘米,宽133厘米,为圆领对襟式,襟缘饰花卉纹镶边,宽袖。衣身以领口为中心作柿蒂形轮廓,柿蒂内缂织灯笼和仕女纹样,间饰湖石、花卉。灯笼分四组呈十字形排列,除前身一组灯笼为两挂分列两襟外,其余三组各为一挂,每挂两盏。灯笼为葫芦形状,内有各种象征富贵、如意、平安、福禄的吉祥图案,顶盖两侧垂挂葫芦、杂宝缨络,寓意祥瑞喜庆。仕女分散排布于灯笼周围,均上衣下裳,长裙及地,臂挽披帛,衣裳颜色各异,样式也不尽相同。她们或束手而立,或作欣赏花灯状,或把玩手中各式杂宝瑞花,姿态娴雅,娉婷婉丽。柿蒂外缂织有折枝牡丹、梅花等,间隙饰各色杂宝。袍料通身以捻金线缂地,金线直径仅0.2毫米,色纬捻度较强,双股并用,经密16/厘米,纬密52/厘米。缂织中使用了长短戗、木梳戗、勾缂等多种表现手法。整件袍料用料贵重,缂工细致,质地紧密,色彩搭配和谐自然,华而不俗,纹样设计别具匠心,典雅又不失活泼,充分体现出明代缂丝精湛的织造工艺。

明代宫廷习俗

明代宫廷中有应时而衣的习俗,即随不同的时令节气换穿应季的服装,并根据民间传统,在衣服上装饰各类应景纹样。明代宦官刘若愚所著《酌中志》一书中对此有详细记载:“正月初一日正旦节。自年前腊月廿四日祭灶之后,宫眷内臣即穿葫芦景补子及蟒衣。……十五日曰上元,亦曰元宵,内臣宫眷皆穿灯景补子蟒衣。……三月初四日,宫眷内臣换穿罗衣。清明,则秋千节也,带杨枝于鬓。坤宁宫后及各宫,皆安秋千一架。……五月初一日起,至十三日止,宫眷内臣穿五毒艾虎补子蟒衣。……七月初七日七夕节,宫眷穿鹊桥补子……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加以西瓜、藕,互相馈送。……九月御前进安菊花。自初一日起,吃花糕。宫眷内臣自初四日换穿罗,重阳景菊花补子蟒衣……十月初一日颁历。初四日,宫眷内臣换穿纻丝……十一月,是月也,百官传带暖耳。冬至节,宫眷内臣皆穿阳生补子蟒衣,室中多画绵羊太子画贴。……(十二月)廿四日祭灶蒸点心办年,竞买时兴紬缎制衣,以示侈美豪富。”由其描述来看,这种带有灯笼纹样的袍服应为宫人在正月十五上元节时所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