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品之四十五——乾隆御笔“验时辟谬”手卷

中国古代帝王中有很多为艺术爱好者,后亦成为艺术倡导者,他们的喜好往往影响一个时代的艺术风格。满族入主中原建立满清王朝后,积极提倡学习汉文化,历世君主在理政之暇,除练习骑射外,把游戏翰墨作为一种空暇消遣。从北京艺术博物馆所藏清帝御书题材看,康熙帝喜欢唐诗,雍正帝侧重自娱,乾隆帝注意考证。无论是文学、宗教、科技,乾隆帝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能够以发展和批判的思维来审视史籍,质疑其可信度。这当然反映了乾隆帝丰富的史学思想和对待历史的严谨态度。然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朝野上下对科学技术的认知严重匮乏,乾隆御笔“验时辟谬”手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乾隆御笔手卷几乎都有四字引首,作为全卷开宗明义之用。此行书手卷质地为藕荷色描金双龙戏珠蜡笺纸,纵862.5px,横2200px,引首书“验时辟谬”,即考查史料排除谬误。内容书:“记里鼓车说。记里鼓车始见于黄帝内传,而晋舆服志因遂有其名且传其制耳,食者或以为奇智者必知其妄也。盖记里与指南并传,指南则可,记里则不可。何则指南?针铁以磁石向南,定之其铁必南向,虽移以他向,仍必向南,置车中以志南固可。今之海舟无不用是物以知南北方向,其明证也。若夫记里谓车行一里,则鸣一槌,无是理也。地有险夷,马有迟速,行险必迟,行夷必速,何以定其里乎?常以西洋表置车中,藉以知时耳,偶行速,一时可三十里,行迟,一时不过二十里,盖表之转动有准,而车之迟速不定,以是证之,益知记里之无其事,而玉海张纲补缉之说,更定其无稽矣。戊戌孟夏御笔”。



作品书于1778年,时年乾隆帝67岁。全篇章法疏朗大气,书体流畅潇洒。“验时辟谬”四字上方钤“乾隆御笔”印,正隔水钤“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印。文中说,以西洋表来记录行车里数,车速变换,里程不一;而黄帝内传记载的以鼓车鸣槌记录行程的里数,不足为信。



乾隆皇帝经过考证而得出的结论,显然有悖史实。究其原因,其一,满清政府对科学技术的漠视;其二,史书记载不够详尽。实际上,指南车与磁铁并没有关系;记里鼓车则是配有一种利用齿轮传动系统来记载行驶距离的自动装置,在西汉至金代时均有制造(图2),其原理是可行的。可能由于当时的技术与使用条件所限,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仅作为天子大驾出行时的豪华仪仗车。至清代,指南车与记里鼓车已不见实物。乾隆帝是在缺乏科学知识的前提下,质疑文献记载,得出了记里鼓车“不足为信”的片面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