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品之六十五——邓石如款“心怀无事意悠然”

此方印为寿山石质,质地坚硬,手感光滑。上下均刻有印文,其中一为“悠然无事意心怀”。另刻有边款“壬戌春二月廿有四日作 邓石如”。这里的“壬戌”,根据邓石如所在的年代判断,应为1802年,也就是清嘉庆七年。

邓石如(1743—1805),名琰,字石如,号完白山人。是清代碑学书家巨擘,其书法艺术与篆刻艺术,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当时正值皖浙两派称霸印坛,邓石如不满足于前人成果,遂以自己雄厚的书法为基础,做到“书从印出,印从书出”,打破了汉印中隶化篆刻的传统程式,首创在篆刻中采用小篆和碑额的文字,拓宽了篆刻的取字范围开创了邓派。以小篆入印,强调笔意,风格雄浑古朴,具有“疏处可以跑马,密处不使透风”的特色。

从其好友李兆洛给他撰写的墓志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君少以贫故,不能从学,逐村童,采樵,贩饼饵,负之转鬻,日以其赢给饘粥。”根据记载,邓石如只在9岁时随父亲在私塾读了一年的书。但20岁时,却“已能训蒙”。也就是说,20岁的邓石如,已经可以教小孩读书了。由此可见,在10岁至20岁的这十年,邓石如并没有因为生活艰苦就荒废学习。在砍柴之余,仍然愿意读书,“暇即从诸长老问经书句读”。此后游走安徽和江西,卖字刻书为生。

1775年,32岁的邓石如又回到了12年前祖父带他来过的寿州,设馆教书。结识了梁巘。又经由梁巘之手,将邓石如推荐给了当时梅家的梅鏐。梅家家中珍藏了很多历朝历代的古籍善本碑帖拓片,这些对于苦于没有资源学习的邓石如来说,无疑是一座宝库。而与梅鏐脾气相投的邓石如,更是得到了全力支持。不光是将家中各种珍贵的收藏毫无保留的给邓石如观看临摹,更是承担了其从生活上的衣食住行到学习用的笔墨纸砚等诸多费用。求知若渴的邓石如,终于可以在梅家的诸多收藏中,没有后顾之忧的好好吸收知识了。

“五年篆书成……三年分书成”,八年的时光,让邓石如因来自乡下而造成的“未谙古法”这个短板终于得以改善。之后离开梅家,凭借着独到的篆法,邓石如结识了程瑶田、金榜、姚鼐等乾嘉学派的著名学者。他们之间亦师亦友,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有一次曹文埴想确认邓石如是浪得虚名还是有真才实学,就让他用四种书体写千字文。结果邓石如一天就完成了,让曹文埴深感震惊,给出了“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