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品之一〇七 :溥仪《牡丹图》轴

图1,溥仪《牡丹图》轴

图1-1,溥仪《牡丹图》轴局部

图1-2,宣统御笔之宝

溥仪《牡丹图》轴(图1),设色纸本,画心纵2700px,横1325px。画面绘鹤翎红与鹅黄牡丹竞相怒放;没骨写意,风姿飒爽;设色精熟,富丽韶秀。上款行书题“壬戌孟冬中澣御笔”,钤“宣”(朱)“统”(白)。下款朱汝珍敬题:上林春晓日融融,照眼分明锦一丛;鲛股绘木浓艳色,鹅黄相映鹤翎红。钤“朱汝珍印”(白),另一方白文印不清。画面上钤“宣统御笔之宝”(朱)。所绘牡丹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题款者朱汝珍(1870—1943年)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榜眼,授翰林院编修。1911年辛亥革命后,他以南书房行走留在溥仪的“小朝廷”13年。在天津开设过印刷馆,后南归,寄寓香港。

 2,溥仪和婉容结婚照

 从《牡丹图》上款壬戌十月中旬可知,此幅画的创作背景是溥仪16岁大婚之际。(图219221130日,溥仪迎娶13岁的文绣进宫,封为淑妃;次日,即121日,迎娶16岁的婉容进宫,封为皇后。《牡丹图》正创作于此期间。

 北京艺术博物馆另收藏一幅溥仪《牡丹图》轴,(图3)从上款书题到下款敬题,两幅作品同为朱汝珍同一时间所题;两幅《牡丹图》的绘画风格也如出一辙。北京艺术博物馆还收藏多幅类似御笔《牡丹图》,有的绘画时间较早,钤“慈禧皇太后之宝”印。由此推断,这些作品应为晚清如意馆画士代笔。

3,溥仪《牡丹图》轴之二

据文献记载,清朝历代皇帝书画常有代笔,这些作品用以赏赐王公贵胄、有功之臣,得之者引以荣宠。1912年溥仪已经逊位,但仍居紫禁城后三宫称皇道朕,原内务府造办处的如意馆作为“内廷供奉”列入逊清王室编制之中。因此,如意馆的画士,如屈兆麟、黄际明、刘隽生、栗桂芬、吴葆贞等没有离开这个“小朝廷”。据画士的后人讲:“溥仪大婚时,画士们忙了一阵子”。1924年,“复辟”失败后,18岁的溥仪被冯玉祥国民军逐出紫禁城,移居北京什刹海后醇王府,后又逃往日本驻华使馆。1925年避居天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潜往东北。在此期间,宫廷画士们也陆续流落于北平的达官显贵之家,或回归原籍。

晚清宫廷绘画因慈禧太后的倡导一度兴盛,光绪年间,在如意馆供职的画士40余位;然而作为记录画士们作画活动的《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终于宣统三年(1911年),因此,溥仪大婚之际的书画作品,无从查找代笔之人。作为博物馆的书画收藏,凡钤有帝后印章的宫廷画士代笔,均将其归为御笔之作。此类作品画作技法纯熟,亦反映了皇帝的审美趋向;它区别于宫廷绘画之处是,多了一些生机意趣,少了一些工整古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