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品(169期):陶斋尚书审释金石墨


清代陶斋尚书审释金石墨

长:8.6cm 宽:1.8cm 高:0.8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墨成对。一面写“陶斋尚书审释金石墨”。另一面用隶书写“光绪二十九年黟山黄士陵选烟”。根据墨上的文字信息,可以得知这是黟山黄士陵让人制作的这一对墨,送给陶斋尚书,即端方赏玩的。1901年,端方擢升为湖北巡抚。端方麾下的幕僚人数逐渐增多。金石书画的学术氛围愈发的浓厚。1902年,端方招募黄士陵来武昌,在其手下工作大约两年的时间。墨上所记录的“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这段时间里,黄士陵参与了《陶斋吉金录》的编撰,并为端方制墨、刻章。文人自制墨,是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们在墨店或请制墨者按自己的审美情趣来定制、题铭、珍藏的专用墨。

这种墨通常都是小批量生产,需要专门刻模。不管是其所用烟料,还是其上的图案、文字、纹饰等,都会精益求精。在墨的顶部,写有“顶烟”二字,表示制墨所用的烟料品质很高。而“顶烟”一词的由来,是源于制墨时收集烟料的方法。

古时制墨有松烟墨和油烟墨两种墨品。松烟墨萌芽于先秦,鼎盛于唐宋;油烟墨约在南北朝形成,鼎盛于明清。宋代是松油并重的时代,并以此作为两种墨品的分水岭。松烟墨取烟的方法有多种,从最开始的平面窑烧烟法,到后来类似于烧制瓷器所用龙窑的卧式烧窑。这种卧式烧窑的烟室沿山坡地势而建,分为多节,每节烟室之间建挡板,挡板上留有一个开口供烟气自下而上流通。最低处的烟室连接着燃烧松木的灶膛,烟气从低处向上进入第一节烟室,这时颗粒较大的烟炱多数会留在此节烟室中。其余的则在气流的推动下,通过烟室间挡板的开口进入下一节,最终达到最后一节处于顶部的烟室。按照距离灶膛的远近,烟炱分为“清烟”和“顶烟”。这里的顶烟便是指距离灶膛最远的一节烟室所收集的烟炱,它颗粒最小,质量也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