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品(178期):冬至|阳生与绵羊太子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天日行南至,往北复返,此后北半球各地白昼渐长,黑夜渐短。古人认为自冬至起阳气生发,标志着阴阳交替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循环,因此以冬至为吉日,在这一天进行祭祖、宴饮等活动,民间素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明代晚期,宫廷内眷每逢时令年节,皆依照习俗举行相应活动,并穿戴装饰有各类应景纹样的衣着首饰,冬至亦是如此。明代宦官刘若愚所著《酌中志》一书中记载:“冬至节,宫眷内臣皆穿阳生补子蟒衣,室中多画绵羊太子画贴。”

明万历红纱地满绣云龙纹绣片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阳生纹的具体样式文献中并未详细描述,但在留存下来的明代织绣实物中却可觅得踪迹。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明万历时期的红纱地满绣云龙纹绣片,是在红色纱上以明黄色丝线铺地,主体纹样为一条金龙,张牙舞爪做腾跃戏珠状。

金龙周围环绕五彩云,下方海水翻涌,江崖耸立。最为特别的是波涛上行走着一只绵羊,口中吐出一缕云气,向上升腾至金龙身侧。类似的绵羊口吐上升云气的纹样在定陵出土的膝袜上也有所见,即是利用谐音以具象化的绵羊和升腾的云气来表现“阳生”二字,意指冬至阳气开始生发渐强,新的一年即将到来。

明代绛紫地绵羊太子纹两色缎经皮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馆藏的明代绛紫地绵羊太子纹两色缎经皮则展示了冬至应景纹样的另一种图式。所谓经皮,是明代丝织品遗存中的一种较为特殊的品类,即永乐至万历年间朝廷刊印的大藏经上由丝绸装裱的封皮。这些经皮所用织物多出自宫内库藏,大部分为明代生产,其数量庞大、来源范围相对稳定、包含丝绸品类丰富、图案题材多样,直接体现了明代丝绸工艺的发展水平和装饰的艺术风格,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文化状况,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此件经皮纵34.8厘米,横12厘米,在绛紫色缎地上以黄绿色丝线织成行排列的绵羊太子纹。就经皮所显示的有限纹样可见,相邻行间的绵羊太子方向相反,彼此两两交错,空隙处添饰有折枝花及各色杂宝纹。太子为孩童样貌,头戴鞑帽,身着皮毛出锋的罩甲,内穿窄袖衣,做戎装打扮。其身骑一头大羊,肩扛梅枝,上挂鸟笼,笼内有一喜鹊,寓意“喜上眉梢”。太子一边驱羊悠然前行,一边回首观望笼中之鸟,形貌生动,神态活泼,映衬以周围的茂叶繁花,表达出浓郁的冬至吉祥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