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品(208期):中秋 | 吉祥“如意”


如意在明清时期十分盛行,应该说是祝寿、婚庆活动中最常见的陈设或馈赠的礼品。《清宫档案》记载了在皇帝登基大典、皇帝会见外国使臣要赏赐“如意”,帝后大婚、中秋元旦等节日,臣子们都会敬献“如意”,比如乾隆皇帝六十大寿的时候,他收到了大臣们送的60柄黄金累丝如意;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的时候,大臣们更是送了81柄如意,有“久久如意”的含义。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青玉如意,如意头中间刻篆体的“寿”字。在“寿”字周围以及柄的正面,浅浮雕有佛教的八宝图案,象征着吉祥、幸福、圆满,因此这柄如意寓意是“福寿吉祥如意”。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黄杨木雕如意,如意头部为圆雕的灵芝纹,手柄利用透雕和高浮雕技法,模仿古树的枝节盘错,精致异常。

如意在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形态是——痒痒挠,也叫“不求人”,清代《事物异名录》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后来这种痒痒挠与大臣使用的“笏”结合起来发展形成现在的样子:如意头多为祥云、灵芝状,取其吉祥的寓意。在如意头、柄上还通过雕刻、镶嵌等工艺装饰吉祥图案,比如桃、灵芝、仙鹤、蝙蝠等。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的粉彩开光海屋添筹图如意,如意头呈云状,开光内绘有海屋添筹图。“海屋添筹”出自苏轼的《东坡志林》,是传统的祝寿图案,因此这柄如意有“福寿如意”的吉祥寓意。

如意除了金、银、玉、陶瓷、竹等材质外,还有铁质的如意。在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记载:“如意,古人用以指挥向往,或防不测,故炼铁为之,非直美观而已。得旧铁如意,上有金银错,或隐或见,古色蒙然者,最佳。”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也提到:“古人以铁为之,防不测也。”铁如意竟然曾经拥有“防不测”的功能。

中秋佳节到来之际,北京艺术博物馆祝福大家福寿康宁、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