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寺历史沿革展
引言
万寿寺是京西著名古刹之一,始建于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这里殿堂嵯峨,松柏苍郁。走进寺中,你或许会感到一种庄严,亦或是一种恬淡。喧嚣的世界一瞬间宁静了,唯有历史的年轮仿佛在殿堂、碑石、古松间缓缓回转,向人们述说着鲜为人知的从前……
万寿寺的营建
万寿寺的营建,最初是为了尊藏汉经。据明代史料《万历野获编》载,当时京城有番汉两经厂,专司刻印、收藏番汉经卷。两厂因年久失修,残破坍塌。穆宗朱载垕命重修两厂,未如愿。万历五年三月,神宗朱翊钧承先帝遗志,命司礼太监冯保在京西督造佛寺,以贮汉经。神宗之母慈圣皇太后出资巨万,“潞邸及诸公主诸嫔妃。以至各中贵无不捐资”,次年六月寺院落成,赐名“护国万寿寺”。大学士张居正奉诏撰写了敕建碑文。
明代的万寿寺,“璇宫琼宇,极其宏丽” “几与大内等”。殿阁、廊庑、方丈、庖庾规制完备。田庄果园占地九顷七十亩之多,是长河沿岸远近闻名的大寺。与之隔河相望的紫竹禅院为其下院。
明神宗像(1563-1620)
明神宗朱翊钧(公元1563-1620年),年号万历,执政48年。万历五年,神宗下旨建造此寺,并赐经一藏,由内府看守。七年,拨地九顷七十亩,为寺众养赡之用。同年赐寺禁谕:“凡内外官员军民诸色人等,俱宜仰体至意,敢有不遵敕旨,辄肆侵犯者,必重罪不宥”。
永乐大钟
驰名中外,素有“钟王”之称的永乐大钟铸于明永乐年间。钟体通高6.75米,直径3.3米,重46.5吨。钟体内外铸有汉文及梵文23万余字。据明清史料记载,大钟曾悬挂于万寿寺内“日供六僧击之”。天启年间,传言京西白虎方不宜鸣钟,遂卧钟于地。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大钟移置京城西北觉生寺(今大钟寺)。
万寿寺的修缮与扩建
清代,万寿寺因其吉祥、福瑞的嘉名而备受皇室青睐,逐渐成为皇家祝寿庆典的特定场所。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世祖福临赐寺匾额“敕建护国万寿寺”。
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万寿寺重建,将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火灾中损毁的建筑修葺复原,修缮后的万寿寺“前后殿宇九层,庄严色相,巍焕如新”。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和二十六年,高宗弘历为给其母做寿,曾大兴土木两度重修万寿寺。修葺一新的寺院,规模更加宏丽,辉耀金壁,非前代所能比。中路造型奇巧的洋式门、金碧辉煌的御碑亭和典雅秀丽的三圣殿均为这个时期修建,而寺院最大的改观,则是西路行宫的增建。据《日下旧闻考》载:“长河沿堤一带古刹甚多,唯万寿、五塔两寺内有行殿”。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慈禧太后六旬大寿,为迎接隆重的“万寿庆典”,光绪命内务府重修万寿寺,增建御碑亭一座。户部尚书翁同龢撰写了重修碑文。
历经康熙、乾隆、光绪年间一次次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万寿寺终于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和集寺院、行宫、园林为一体的独特建筑风格。
清高宗像
清高宗弘历(公元1711-1799年),年号乾隆。在位期间先后平定了准葛尔、回部及大小金川的叛乱,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乾隆对万寿寺格外青睐,每每临幸御园途经此地,都会进寺小憩并留下诗作。乾隆十六年及二十六年,他两度在此为母亲举行隆重的祝寿庆典。
香林千衲图
香林千衲图为宫中画家所绘(原件藏于故宫),表现的是乾隆二十六年弘历在万寿寺为其母做七旬大寿时的盛况。千余僧人身披袈裟,手持法器,云集于长河南岸,为太后祈福诵经。香烟袅袅,梵音入云,场面蔚为壮观。
清德宗像(1871-1908)
德宗载湉(公元1871-1908年),1875年即位,年号光绪。光绪二十年,为迎接慈禧太后六旬盛典,光绪命重修万寿寺。这次重修是清代历史上的最后一次修缮。
慈禧像(1835-1908)
慈禧(公元1835-1908年),清咸丰帝妃,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在往来颐和园途中,常在万寿寺礼佛、休息。
后照楼
位于万寿寺西路的后照楼,建于清初,慈禧游颐和园途径此楼,常在此休憩梳妆,故又名梳妆楼。梳妆楼是西路中最高的建筑,楼前山石重叠,青藤悬挂,两侧爬山游廊缓缓而下,又有四角亭、八方亭点缀其间。整体布局精巧,秀美典雅,极富宫廷园林特色。
清光绪年间绘万寿寺格局图
万寿寺位于西直门外西七里,白石桥、紫竹院、广源闸之西,长河北岸。寺院做东北朝西南,总体建筑分为三部分:中路佛事活动场所,西路行宫,东路僧侣生活区。寺院宅基以北,另有果园庄地数顷。
图中明代建筑: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万寿阁、禅堂、大士殿及东路方丈院等。清代建筑:乾隆御碑亭、无量寿佛殿、光绪御碑亭(绘图时尚未修建)、三圣殿及西路行宫等。
万寿寺的衰败与复兴
民国年间,万寿寺已日渐残败,殿堂斑驳,荒草遍地。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中路主体建筑万寿阁(藏经阁)在一场大火中荡然无存,古刹的鼎盛时期随着纷乱的年代渐渐远去……
1949年以后,万寿寺一直被用作学校。六、七十年代由军队驻守。197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万寿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此揭开了万寿寺历史上的新的一章。1987年8月北京艺术博物馆在此正式开馆。1984年、1992年、2000年,市政府三次拨款对万寿寺进行大规模整修,古刹再度重现昔日光彩。
1984 修缮中的万寿寺山门及大雄宝殿,此为1984年修缮万寿寺时摄。
1996年9月13日,孟加拉国总理谢赫·哈西娜参观北京艺术博物馆。
1997年8月4日,贾庆林同志视察北京艺术博物馆。
结语
历尽沧桑,“长河依旧水,细柳几荣枯”。昔日寺中那声震数十里的永乐钟声,那延绵不衰的袅袅香火,那恢宏壮观的祝寿庆典早已烟消云散,成为遥远的过去……
今天的万寿寺已不再是充满梵音香火的皇家寺庙,而是以五彩斑斓的艺术迎接四方来客的艺术殿堂。红墙绿瓦幽静深远,古瓷佳画精美绝伦。在这里——北京艺术博物馆,人们可以用艺术的眼光去审度历史遗存,又可从历史的角度去探寻艺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