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回顾
> 展 览 > 展览回顾 > 万几余暇:清代皇室书画艺术展
万几余暇:清代皇室书画艺术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清代皇室书画艺术就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清朝历代帝王亲躬翰墨,重注汉文化研习,请博学之士进行皇室贵族教育,优渥的文化环境熏陶,加之饱览宫廷内府的书画珍藏,使得清代皇室涌现出众多学养深厚的书画大家,灿若繁星,留下不计其数的佳作。
北京艺术博物馆馆藏三百余件清代皇室及其后裔的书画作品。从顺治到宣统,除同治帝作品阙如外,其他九位皇帝佳作,还有慈禧皇太后、荣惠皇贵妃、端康皇贵妃等后宫女性,直郡王允禔、果亲王允礼、成亲王永瑆等宗室的书画作品均有收藏。本次展出的藏品,使用的纸、墨、印泥精益求精,展现了清代皇室拈毫点染的精湛造诣,体现出皇室书画较高的艺术水平。
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清代皇室书画艺术是这浩瀚历史璀璨之星中的一颗。让我们一起从展览的视角,徜徉于清代文化艺术的长河,回溯那段互鉴融通的历史记忆。
满洲入关前已经接触汉文化。不少上层贵族掌握了一定的汉文基础,有的还接触过书画艺术。入关后,为了巩固政权、安定社稷,顺治、康熙两朝统治者推崇文教,开科举鸿博、编撰图书,使文化艺术得以接续宋明之传统,蓬勃发展。由于帝王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力,顺治、康熙两位皇帝书画雅好的风气一开,客观上使帝王审美趣味在宫廷、文士及市井中快速蔓延,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清初任职宫中、辅导帝王课业者,多为前朝大臣、名儒。他们受晚明主流书画风格影响颇深,比如常与顺治帝直接进行书画交流并代笔的戴明说,无论书法、绘画均有董其昌遗风。在这些帝师近臣的影响下,清初的统治者们很自然地将明末以董其昌书画为主流的传统接续起来,并在康熙朝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康熙御笔行书五言唐诗卷
纵313厘米,横184厘米
雍正皇帝登基后,很多皇室成员被排斥到权力核心之外,政治抱负无处施展,故转向诗词书画方面施展才华。至乾隆、嘉庆两朝,皇室书画进入全盛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出,呈现繁荣多彩的面貌。雍正、乾隆、嘉庆三朝皇帝作为热心书画的榜样,引领了宫廷整体的艺术喜好,尤其是他们对古人书法的临习和继承,直接影响和带动了清中期皇室成员们的风格趋向。乾隆帝在临习董其昌书法基础上,钟情于赵孟頫墨迹,逐渐形成了飘逸流美的“赵体”书风。这对清中期皇室中逐渐形成的“馆阁体”书风面貌影响很大。整体上看,这一阶段皇室书画仍未脱离清早期崇帖的书法审美和对“四王”绘画的推崇。
清雍正御笔行书镜心
纵51.5厘米,横120厘米
成亲王永瑆节临欧阳询《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扇面页
纵19.5厘米,横59厘米
清晚期,朝廷应对国内外风云变幻的政局捉襟见肘。内忧外患的困境使皇帝无暇顾及文化艺术,很难做到气定神闲地进行书画创作。皇室书画艺术呈现衰微之象。与之前相比,书画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书法方面,这时期的皇室趣味已转而崇尚唐代书家欧阳询的书体,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几代皇帝均依此面貌,体方笔圆,少有变化。宗室书画家由于家族传承等因素影响,仍有多样面貌。绘画方面,以往视为正统的文人画派和皇室扶持的宫廷画日渐凋敝。一些通商口岸受西方绘画影响颇大,海派、岭南画派等新面貌出现,对皇室书画产生一定影响,但皇室书画整体上仍延续着宫廷绘画的传统面貌,以细腻、工整、华贵见长。
恭亲王奕訢临《献之静息帖》轴
纵28厘米,横31厘米
清亡后,皇室特权消失,许多皇家宗室贵族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一些有书画特长的皇室后裔投身于书画艺术的创作、研究和教学中,在社会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著名者如恭亲王奕訢之孙溥儒,贝勒载瀛的长子溥伒、五子溥僴、六子溥佺、八子溥佐等在书画上享有很高声誉。此外,和亲王弘昼后嗣启功,叶赫拉那氏后裔叶喆民等皇室后裔不仅精于文物鉴藏,而且在书画艺术上也有很深的造诣,作品多次参加海内外展览,为众多文博单位、美术院校及艺术爱好者所珍藏。
溥佐山水八骏图横幅
纵45厘米,横177厘米
从历史上看,皇家审美趣味对时代艺术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清代皇室书画几乎都是在诸皇帝的旨意下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貌。随着贵族参与、文人效仿及市井大众的仰慕,皇室书画艺术特点不断扩散、传播开来,最终影响了时代审美和艺术风尚。因此,研究清代皇室及其后裔书画艺术,对我们了解时代审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