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品
> 学 术 > 每周一品 > 每周一品之十五——青白玉牧童戏牛摆件
每周一品之十五——青白玉牧童戏牛摆件
清代玉器,以乾隆皇帝当政时期最为繁盛。乾隆二十四年,清政府平定了新疆地区准噶尔部的动乱,重新打通了新疆通往内地的玉路,玉料源源不断自西北运至内地,为能工巧匠施展才艺奠定了物质基础。乾隆皇帝不满当时玉器制作中的俗丽之风,提倡画意玉器,以水墨画之题材和仿古造型入玉,使这一时期的玉器风格较清代早期陡变,洋溢着一种文人情趣,同时也表露出帝王之家对奢华的推崇。两种看似相悖的审美奇妙地共存着,展现出这个时代玉器强大的包容性,也是玉器发展至此集大成的一种体现。
北京艺术博物馆所藏的清中期牧童戏牛摆件所用玉料白中闪青,质地细腻,几乎看不到一点石花。光泽极其温润,是玉料中的上品。玉工以圆雕的技法,表现了牧童戏牛这一传统题材。牛三腿跪卧于地,另一腿半支起,尾巴回收于臀,头扭向一侧,双目炯炯有神,望向远方。牧童身背斗笠,跪伏在牛背上,一只手放在牛角上,另一只手抓着缰绳和牧笛,笛上系的飘带清晰可见。在造型上,大牛与小牧童形成鲜明对比,虽表现的是一个瞬间,却能引起无限的遐想,耳畔似能听到牧童的笑声,牛欲站还休的姿势,在安静中蕴含着动感。
宋代雷震在《村晚》中曾吟咏:“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诗与这件玉器虽非同时代,表达的画面却十分接近。
在中国传统的文人世界中,田园生活代表了一种人生理想,是不得志的文人在大自然中建立精神家园的途径。牛是古代生产劳动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是田园的一个缩影;纯真无邪的牧童既是牛的伙伴,更是文人的化身。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徜徉于山林、乡野,是多么惬意的事!
这件牧童戏牛摆件除了承载着传统的文人情愫,似乎还有着政治内涵。清代早、中期的皇帝,很重视在工艺品上描绘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内容。除了劝农耕作、普及农业知识的题材外,还有一些旨在对太平盛世的歌颂。牧童戏牛便是典型一例。
【策划】王丹 周严
【撰稿】穆朝娜